十、城市建设和房地产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进。全年基础设施投资2634.23亿元,增长20.0%。天津港10万吨级大沽沙航道完工,南疆中部散货堆场等加紧施工,内陆无水港达到25个。天津机场航空物流园区启动建设,新增、恢复和加密航班航线102条,异地候机厅达到20座。轨道交通建设加快,5条地铁线同步建设,6号线部分路段实现试运行。京津塘高速公路北部新区高架工程、京台高速天津段正式通车,全市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到94%。截至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6549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3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30公里。
公用事业服务功能提升。全年全社会用电量800.60亿千瓦时,增长0.8%;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87.29亿千瓦时,增长11.8%。新增供热面积985.25万平方米。自来水供水总量8.14亿立方米。新建标准化菜市场20个,总数达到325个。
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全年房地产业增加值605.42亿元,增长6.1%。房地产开发投资1871.55亿元,增长10.1%。商品房销售面积1771.07万平方米,增长9.8%;销售额1790.01亿元,增长20.4%。存量房交易升温,全年交易面积1289.6万平方米,增长61.7%;交易额1290.4亿元,增长78.6%。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截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8所,普通中学509所,小学849所。全年招收研究生1.80万人,在学研究生5.30万人,毕业生1.63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4.50万人,在校生51.29万人,毕业生13.2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72万人,在校生11.91万人,毕业生3.75万人。普通中学招生13.21万人,在校生42.70万人,毕业生14.23万人。小学招生11.09万人,在校生60.21万人,毕业生8.03万人。成人高校招生3.13万人,在校生6.89万人,毕业生3.3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20所,在校生327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5.25万人。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市1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技术发明奖3项,科技进步奖12项,涉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全年完成市级科技成果261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191项,应用技术成果2387项,软科学成果32项;属于国际领先水平7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85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2590项,合同成交额539.18亿元,增长29.0%;技术交易额418.35亿元,增长49.9%。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一区二十一园”建设稳步推进,在滨海新区设立“双创特区”,全市众创空间达到106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38万家,累计达到7.33万家;其中,新增小巨人企业510家,累计达到3453家。截至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09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60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85万件,分别增长26.1%和21.9%;专利授权3.7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4624件,分别增长41.7%和41.0%;年末有效专利10.3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85万件,分别增长24.1%和25.5%。年末全市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5个。
科技人才加速集聚。截至年末,国家优秀创新群体和团队达到42个,在津两院院士37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7名。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惠民取得成效。截至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6个,文化馆19个,博物馆22个,公共图书馆31个,街乡镇综合文化站241个。全年发行6万张“天津文化惠民卡”,更多市民走进剧场,享受高水平、低票价的惠民演出。全年摄制电影故事片18部,64家院线影院放映电影73.43万场次,观影人数2108万人次,票房收入6.8亿元,增长48%。全市共有广播节目10套,市级电视节目16套。全年出版图书5257.71万册,期刊3163.98万册,报纸6.57亿份。
卫生资源不断增加。截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222个,比上年末增加2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5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妇幼保健机构21个,村卫生室2437个。卫生机构床位6.37万张,比上年末增加0.27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97万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06张。卫生技术人员9.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9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59万人,注册护士3.38万人。全年无偿献血17.4万人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天津体育健儿在国内外比赛中共获得59枚金牌,其中,国际比赛21枚,国内比赛38枚。成功举办2015年亚洲女排锦标赛等10余项国内外赛事。新建、更新体育健身园500多个,创建“绿色健身站”300个。
十三、人口和就业
外来人口拉动全市人口规模扩大。截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46.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14万人;其中,外来人口500.35万人,增加24.17万人,占常住人口增量的80.2%。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278.40万人,城镇化率为82.64%;65岁及以上人口148.66万人,占9.6%。常住人口出生率5.84‰,死亡率5.61‰,自然增长率0.2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26.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66.21万人,乡村人口260.70万人。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48.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截至年末,全市就业人口总量896.80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7.4:35.6:57.0,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比上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01元,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82元,增长8.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6230元,增长8.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739元,增长7.3%。全市月最低工资标准由上年的1680元调整至1850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640元调整至705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440元调整至540元。
民心工程全面完成。全年提升改造散片旧楼区846个,30万居民直接受益;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万套,建成7.5万套,新增发放租房补贴1万户;示范小城镇开工农民安置住宅503万平方米,竣工502万平方米;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新增养老床位8369张。
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截至年末,全市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054.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49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2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2.11万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86.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65.1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1.10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人数385.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43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人数295.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75万人。
十五、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严格落实控煤、控尘、控车、控工业污染、控新建项目“五控”治理措施,关停陈塘庄热电厂,基本完成主力电厂燃煤机组清洁化改造,634台锅炉完成煤改燃。全年环境空气达标天数220天,比上年增加45天;PM2.5浓度均值70微克/立方米,下降15.7%。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声级54.2分贝,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声级67.7分贝。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17个,国家生态区1个,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9.06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园面积9.83平方米。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3、邮电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
4、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教育、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
(天津统计信息网)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