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成安徽发展新引擎探因(图)

2016年03月21日 20:46   来源:长江商报   

皖江示范区内,高梵服装厂宽大的服装包装车间。

  承接产业转移大利安徽,连续多年GDP增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如果不是承接产业转移,安徽近几年的经济数据会非常尴尬,目前整个安徽省表现比较好的产业几乎都是转移过来的。”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吕连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处向长江商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达到14639.3亿元,增长9.6%;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5891.5亿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5.3亿美元,增长12.3%,大大超过2010年皖江城市带获批时确立的目标。

  高速的发展离不开新型显示、机器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聚基地的发展,也离不开重点项目的推进,如京东方10.5代线、康宁玻璃、晶合12英寸晶圆等。还包括更多的消费、服务类品牌,如位列“女装十强”的高梵和打通“网上丝绸之路”的大龙网。

  五年大考顺利结束后,皖江城市带面临新机遇。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处主任张小忠向长江商报记者透露,结合发展理念的调整,安徽省发改委起草了新的“《规划》加强版”经安徽省政府报至国家发改委待批,“未来会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承接,注重人才的引进”。

  福建人在安徽创建“女装十强”品牌

  对于高梵集团董事长吴昆明来说,2015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8月份,他自己上台发布了高梵“透明可视”羽绒服,场面像苹果和小米的新品发布会;11月11日,高梵一天卖出191649件羽绒服,成为羽绒服品牌三巨头;12月,高梵成为首个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的服饰品牌;年底,高梵名列“女装十强”,同上榜单的是ONLY、Vero Moda、优衣库、Zara等品牌。

  “2015年公司的营收为2.5亿元,增长100%。2016年我们计划卖出200万件羽绒服。”2月26日,吴昆明在他位于合肥市北二环的办公室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这里距离合肥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以及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的标杆企业京东方不过2公里。其时,距离这个福建人来到安徽创立高梵品牌不过十年时间。

  吴昆明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之所以来到安徽合肥创立公司,最看重的是合肥的区位优势,“作为长三角副中心,交通、物流优势明显”。

  从一家线下羽绒品牌转型电商之后,吴昆明十分明显地感受到合肥临近杭州的优势,“我们把部分电商运营放到杭州,请淘宝模特、拍产品宣传照都在杭州进行”。

  除此之外,合肥的人才优势也成为高梵发展的条件之一。“合肥每一所大学都设立电子商务系,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另外,因为生活成本较低,合肥吸引了大量人才回流。”吴昆明表示。

  长江商报记者在高梵集团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公司高管还是基层工作人员,相当一部分人都有过曾在阿里巴巴等相关企业中工作的经历。

  另外,吴昆明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安徽作为服装产业聚集区,承接了很多沿海服装产业转移。”除了大量服装代工企业,在电商时代,在天猫等平台上颇具知名度的羚羊早安、蝶恋等品牌,都出自安徽,产业聚集带来的效应正在不断发酵。

  合肥大龙网开通“网上丝绸之路”

  与吴昆明关注中国的“新消费主义”不同,安徽人冯剑锋专注于把中国的商品卖到国外。2015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把自己创立的跨境电商平台大龙网的分公司开到了合肥,帮安徽开通“网上丝绸之路”。

  作为中国跨境电商第一梯队的成员之一,总部位于重庆的大龙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云仓储”和通关优势,就此而言,大龙网其实不完全是一家互联网企业。

  2015年12月,大龙网正式在安徽开展业务,运营初期就创造了一天10万美元的“小高潮”。

  “跨境电商是我国应对外贸呈现下行趋势的重要举措之一,它顺应了当前的消费模式转化,有利于企业捕捉市场新变化,引领外贸模式的转变。”合肥大龙网总经理曹崇明3月4日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据悉,安徽一直走在跨境电商发展的前列。在皖江城市带承接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纺织、服装及制造业企业对外贸的依赖程度高,因此,在外贸疲软的背景下,寻找机会扩大市场空间显得尤为重要。

  曹崇明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除了技术和平台优势,合肥大龙网正在对接安徽和其他国家、地区推出“双国双馆”计划,如在韩国开通池州特色的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精品馆,利用合肥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到德国开通合肥精品馆。

  据介绍,目前合肥大龙网的跨境电商项目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通关平台建设+监管仓改造”,完善对跨境电商出口货物的监管;第二阶段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为做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的服务能力;第三阶段是企业落地和重点跨境电子商务项目落地;第四阶段是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及整体生态园区建设推动,帮助安徽的中小制造企业走出去,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基础圈及产业集群,让合肥造、安徽造卖遍全球。

  产业转移确保安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在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吕连生看来,正是京东方、联保电子、高梵集团、大龙网这样的外来企业保证了安徽经济近几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不是抓紧产业转移,安徽省2014年、2015年的经济指标就会非常尴尬。目前整个安徽省表现比较好的产业几乎都是转移过来的”。

  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2015年安徽省GDP增速分别为10.4%、9.2%、8.7%,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吕连生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起草者们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2月23日吕连生向长江商报记者回忆称,2008年前后他们开始起草《规划》,“不确定划定范围、不知道该要什么政策,争论焦点在于合肥、芜湖‘两核’和江南、江北两个示范区的设置”。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也是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唯一批复的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

  “就皖江城市带的功能和作用来说,国家的批复大大超出了我们原来的设想。”吕连生表示。

  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处向长江商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皖江示范区生产总值达到14639.3亿元,增长9.6%;2015年示范区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5891.5亿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5.3亿美元,增长12.3%。

  除了数量上的发展,皖江城市带同样重视质量的发展。2015年皖江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825.4亿元,占整个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6.5%。

  安徽省发改委皖江处处长张小忠3月4日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2015年皖江示范区新型显示、机器人两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深入推进,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启动建设,京东方10.5代线、康宁玻璃、晶合12英寸晶圆等多个百亿级项目开工建设。

  另外,在国家号召生态发展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带的生态发展同样走在前列。张小忠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从2010年到2014年,皖江示范区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个百分点,万元GDP用水量年均下降7.6吨,池州、岳西、宁国均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得益把握抓住长江经济带重要机遇

  “安徽的承接产业转移在《规划》批复之前就开始了,未来一段时期还将继续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吕连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合肥成为“家电之都”,格力、海尔、TCL及大量配套企业扎根,合肥、芜湖光电产业的发展,友达光电、三安光电等企业落子安徽,都与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分不开。

  张小忠向长江商报记者透露,皖江城市带五年到期后,安徽省发改委结合发展理念的调整,起草了新的“《规划》加强版”经安徽省政府报至国家发改委待批。

  “其实之前安徽承接产业转移还是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企业为主,《规划》出台后产生了很多变化,例如京东方落户后,带来了一大批配套企业,未来我们会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承接,注重人才的引进。”张小忠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在吕连生看来,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对其他地区最大的启示在于要顺应国家的发展政策。“上世纪末芜湖建设长江大桥,大约花了10年的时间去走审批流程,但是《规划》批复之后,减少了制度上的摩擦,大大促进了皖江城市带的基础设施建设,连高铁线路都会优先考虑布局皖江城市带内的城市。”

  吕连生也指出,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也很重要。在《规划》批复之初,“区域粘性”成为各方对皖江城市带的“担心”之一。“区域粘性”是指被产业转移的地区,可能会出于地方政绩的考虑,阻挠企业向安徽转移,实际上这也在日后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制约之一。

  “江苏、上海企业向安徽转移的阻力较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增速出现放缓。”吕连生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这些地区无视安徽的区位优势和低廉成本,实际上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会在未来某个时期付出代价”。

  另外,吕连生表示,在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大背景下,“未来50年,甚至是100年,长江经济带都是中国发展的重点区域,特别是从湖北武汉到安徽安庆这一段‘经济洼地’,更加值得沿线省份注意”。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