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构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

2016年04月15日 09:59   来源:海门日报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首季海门又拿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02亿元,同比增长26.1%,在南通县市继续领跑;30多个超亿元项目开工建设,成功签约项目67个,外贸出口增幅超过50%……2016年,海门这个充满商机、充满活力的花园城市,以创新发展的新业绩喜迎中外宾朋的来到。

  海门是一个投资的沃土,这里区位优势独特,靠江靠海靠上海,是江苏省惟一拥有沿江沿海深水岸线的县级市;这里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是江苏省确定的环沪地区四个节点城市之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和加速筹建的崇海通道,让海门真正成为上海一小时同城圈;这里充满着商机,是清末状元、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的故里,海门人会做生意、包容性强,创业氛围浓,亲商、富商、爱商环境好,行政服务的海门模式叫响全国,20家央企和1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抢滩投资;这里产业基础雄厚,新兴产业集聚地,高层次人才集聚度高,海工装备、生物医药、通信电子、精密机械等成为海门制造业最鲜明的特征。“十二五”以来,海门市委市政府以“率先实现小康升级,率先融入苏南发展”为目标,主动应对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第22位、全省第8位;蝉联“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30强”,位列第23位,率先基本实现小康升级目标,综合得分高达97.9分,民意调查满意率达到87%,在苏中一路领跑。

  “三港联动”,大开发格局加速形成

  建设大港口,打开江海之门一直是海门人的梦想。“十二五”期间,随着江海港、海门港、叠石桥无水港“三港联动”开发开放新格局的构建,海门的梦想成真。

  海门拥有52公里的沿江岸线资源,市委市政府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重点开发海门开发区区域内10公里的深水岸线,建设江海港。江海港作为南通港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南通港一类口岸一起开放。如今,在沿江,通海港区取得交通运输部和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批文,宝钢物流、中远重工、招商局重工、海隆重机等码头建成使用。海门开发区与南通开发区共同打造的7万吨级江海港集装箱码头工程正在加速推进。同时,江海港物流区正在全力推进之中。据介绍,该园区规划面积1138.5万平方米,规划长江岸线2950米,挖入式港池岸线1200米,园区以建成国家级综合保税园为目标,充分依托通海港区,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物流和临港加工制造产业,着力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区域物流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门港拥有25公里的深水海岸线,进入“十二五”,海门市委市政府更是将海门港一类口岸开放作为港口开发的重中之重,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海门港一类口岸开放变为现实。2014年8月份,海门港一类开放口岸成功获批。2015年7月29日,海关总署终于同意将南通海关驻启东办事处更名为南通海关驻海门办事处,海门从此有了海关。9月24日,海门港5万吨级通用码头开放通过省级验收,11月18日,通过国家级开放验收,标志着海门港可以直接停靠万吨外轮。

  叠石桥无水港更是海门大开发的一个创新之作。2015年9月16日,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第一单成功通关,标志着叠石桥建设无水港呼之欲出。“十二五”期间,海门市委市政府抓住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三家“内外贸商品结合市场”之一带来的新机遇,学习借鉴义乌市场的成功经验,主动申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去年7月22日,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这个国家级新政平台成功落地。随着新政的落地实施,叠石桥无水港建设变为现实,2015年8月24日,南通检验检疫局叠石桥家纺城办公点正式办公,海关监管场所于9月16日通过南京海关现场验收,一条低成本、高效率、便捷化的国际贸易新通道打通了。

  特色园区,

  发展模式加速转变

  园区兴,则海门兴;园区强,则海门强。进入“十二五”,海门市委市政府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各种发展要素瓶颈制约,深深感到如今海门的发展再也不能是“见缝插针”、“八面开花”,而是要更加注重集约节约,更加注重产业的集聚。在这个理念引领下,海门加大了园区开发尤其是特色园区开发力度,以园区经济带来发展模式的转变。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海门市超亿元大项目80%以上集聚在特色园区。

  如今走进区镇,都能看到特色园区,都能听到特色园区在经济中的支撑力和拉动力。开发区特色园区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建成了省级装备产业园、省级科研外包产业园、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海宝工业园,还有复旦复华高科园、复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建筑新材料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正在加速推进。海门工业园区充分放大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优势,加快建设叠石桥电商产业园、家纺设计创意园等特色园区。海门港新区特色园区建设也是如火如荼,海工装备产业园、模块装备产业园、机电产业园、航空产业园、现代食品产业园等加速构建。临江新区紧扣高新产业和高层次人才两大重点,加快打造生物医药科创园、国际中小企业产业园。海门高新区优化布局,构筑创新创意、高端汽车服务、高端装备等三个特色产业园;三厂工业园区在提升青龙工业园的同时,加快打造东城创客创业园、中兴装备产业园、星期七休闲观光农业园。全市六个镇也根据自身的产业定位,构筑自己的特色园区和特色板块,悦来镇重点打造教育装备产业园,常乐镇重点打造红木产业园,正余镇重点打造机器人产业园,四甲镇重点打造省级高压输变电产业园,余东镇重点打造轻工机械产业园,海永镇重点打造度假区。

  特色园区的加速构建,对重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的磁性力大大增强,“十二五”期间,海门市重特大项目和创新型项目均布点在各个特色园区的平台上。开发区的省级装备产业园充分依托堪称装饰岸线的长江深水岸线,和广袤的腹地资源优势,集聚了10个超10亿元的大项目,已经成为百亿级特色园区。临江新区的省级生物医药科创园已经有30多个创新型项目成功落户,跻身中国生物医药科创园前20强。

  重大项目,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海门市实施超亿元工业项目共有260个,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八成,这些项目提升了海门市工业经济质效,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

  项目是经济稳增长、快转型的核心,海门市委市政府一直将项目建设放在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时刻抓紧抓牢,并将项目建设作为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有效之策,从海门发展实际出发,将项目建设的重点聚焦在新兴产业上,以新兴产业项目的实施,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构筑海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优势。同时,海门市委市政府以一线工作法来推进项目建设,市领导与重大项目挂钩联系,以问题为导向,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现场办公或集体会商,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得下。并以园区工作会议和中心镇会议,现场观摩项目建设情况形式,采取季度点评,形成项目推进的压力传递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目前,海工装备、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成为海门市项目建设的主旋律。

  “两个一律不要”抬高了项目进入门槛。“十二五”期间,海门市在推进项目建设中不再是过去“捡到篮里就是菜”,始终坚持污染项目和纯粹靠劳动力竞争的项目一律不要的原则,将项目的质量、投资产生的效益作为衡量项目好不好的标准。纵观“十二五”期间,入驻海门的项目,80%以上是新兴产业项目。招商局重工、宝钢集团、中远集团、中建材集团、中国能源、国药集团等央企在海门市投资了20多个项目,海门已经成为央企的集聚地。尤其是招商局重工这个超百亿级的重大特项目的入驻,代表了海门市项目建设新水平,使得海门市海工装备这个新兴产业快速崛起。2013年初招商局重工落户海门,去年实现应税销售超过60亿元,入库税金2.71亿元。近年来,海门在项目的有效拉动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目前在海门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机械船舶、医药化工、电子通信成为前三大支柱产业。

  项目的集聚不断优化了产业结构,也带来人才集聚。这几年包括院士在内的26名顶尖人才加盟海门创新创业,成为海门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机器人RV减速器、3D打印技术、基因测序等成为海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代名词。

  如今的海门,开启了“十三五”新征程,海门市委市政府紧扣“率先建成创新之城,率先融入苏南发展”新的“两个率先”目标,突出“江苏省创新型城市”这一抓手,紧扣“创新为魂、项目为王”重点,大力实施以“十大创新产业、十大科创平台,百名高端人才、百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千亿级新兴产业、千亿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为主要内容的“双十百千”工程,加速构建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创新功能齐全、区域创新开放有序、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的“长三角影响力大的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区”和产业基础厚实、装备技术先进、服务功能健全、管理科学有序、质效水平领先、生态环境优美的“长三角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记者刘海滢 马国兴 )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