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

2016年04月22日 14: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前几年一直在外打工,挣得也不多,要是遇到生病长灾的事情,一年挣的钱不够不说,还得举债,一直没有摆脱贫困。去年,在河北围场县乡村干部的帮助下扣了一个奶油草莓棚,第一茬草莓已经上市,效益还不错,净挣1万多”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四合永镇营字村村民唐喜民在自己的草莓大棚中提及美好的生活信心满满。

  围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目前仍有159个贫困村,7万余人因各种原因尚在贫困中。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围场的双重任务,是头等大事。该县县委书记刘众民强调,“促脱贫”是“奔小康”的基础,“奔小康”是“促脱贫”的目标,我们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按照突出抓好“六个精准”、推进“六个一批”、打好“九场硬仗”的要求,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精准扶贫,绝不落下一个“贫困户”,确保2019年脱贫出列,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扶贫攻坚战已在围场大地全面打响。

  建档立卡 识别贫困户

  “石桌子乡三岔口村贫困户邢志强。致贫原因:缺乏致富项目,妻子患半身不遂。扶贫举措:指导其种植中草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石桌子乡党员干部“扶贫登记簿”上,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帮扶举措一目了然。

  该县聚焦贫困户识别不准、指标数据不实不全、信息管理不规范、数据修正不及时、扶持对象不精准等问题,推行盘点系统定基数、进村入户找真贫、逐村逐户建档案、因村因户定措施、整改落实录系统“五步工作法”,科学识别贫困对象,准确摸清致贫原因,全面掌握脱贫需求。  

  建档立卡工作中,由县直包保乡镇单位、乡村干部共同组成工作组,每个工作组按照“建档立卡”明细单,对全县15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逐户、逐人、逐项进行精准核查、登记在册,确保扶贫攻坚“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投入、精准帮扶“六个精准”。通过入户走访、张榜公示等环节,全县72424人被定为建卡贫户群众。

  创新方式 拓宽致富路

  围场县根据扶贫对象和扶贫任务的变化,创新扶贫方式方法,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向“造血式”、“精准式”转变,让贫困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陈大爷,我来看你了,最近身体怎么样?”卫生局小杜将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用品交到新地乡贫困户陈桂学手中,说了几句祝福的话,没有过多的停留,便匆匆离开。

  该县通过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包乡驻村联户、部门和乡镇干部包村联户、村干部包组联户、组干部包户”的包保和派驻贫困村“第一书记”制度,采取“县处级干部包3户、科级干部包2户、一般干部包1户”的“321”方式,对贫困人口进行重点帮扶。

  “政府和扶贫干部不仅带领我们贫困户致富奔小康,还帮我们村修建了通村通户水泥路,让我们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我们发展特色养殖资金紧张,扶贫干部及时帮我们解决了贷款问题……”山湾子乡半壁山村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在扶贫攻坚行动中,该县坚持把基础短板,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全力打好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搬迁、生态脱贫、教育脱贫、政策兜底和医疗救助、金融扶贫、社会帮扶、文化旅游及农村电商扶贫“九场硬仗”,让改革成果更早更快惠及全县广大群众。

  同时,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经营模式,培育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确定扶贫攻坚重点。

  “有了这个网络,不但我们老百姓能足不出户买到所需物品,还能把我们的山货卖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大唤起淘实惠店店长老周指着电子触屏说。

  在“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的“互联网+”时代,电商扶贫变得越加快捷、实用。

  围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通过搭建孵化、网络、服务平台,使淘实惠、木兰缘、广聚菜园等一批电商企业正在围场的扶贫沃土上争相作为。

  围场力争通过3年的持续培育,建设交易额超亿元的县级电子商务平台1个,培育“淘宝村”2个,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全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达到5亿元以上,让互联网成为百姓脱贫的重要抓手。

  精准选富路 敲开幸福门

  “以前种粮食,每亩最多收入1500元。如今,借助扶贫补助,动员贫困户建蔬菜大棚,每亩地净赚7000元,一亩设施菜就能使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大唤起乡大八号村党支部书记王子发高兴地说。目前,该村近三分之一的农户发展了大棚种植,户均增收近千元。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县通过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建设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等“六个一批”攻坚行动,确保如期脱贫。

  对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门路的“两有户”,建设时差菜、干鲜果品、中药材、山地开发等九大产业片区,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股份合作模式,发展“互联网+扶贫”及农产品电子商务,形成产加销、贸工农相结合的扶贫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产业扶贫。32000余名贫困群众将依托富民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对全县需要异地搬迁安置的2800余名贫困人口,采取集中安置、就近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有保障。

  对全县31000余名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双无”贫困人口,坚持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统筹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政策性兜底。

  对全县3200余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实行医疗救助政策兜底。

  对生态保护区域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培训,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争取全县600余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人员,实现稳定脱贫。

  对3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加大就学资助,增加培训补助,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同时,该县积极建立健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策机制,从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金融扶贫力度、土地利用机制创新、资产收益脱贫机制建设、社会扶贫、整合工作力度等方面持续用力,确保全县贫困群众如期、稳定脱贫。

  通过精准扶贫,该县从2016年起,每年平均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2019及2020年巩固提高。到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元。

  如今,随着一股股扶贫血液的输入、一个个基础设施的完善、一项项富民产业的兴起……脱贫摘帽、全面小康,一幅京津冀地区富有创新活力、蕴含投资潜力、最具生态魅力的绿色围场、创新围场、智慧围场、美丽围场的幸福画卷即将绘就。(完)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