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摆满了保健品,老人说到“伤心处”落泪 ■华商晨报记者 张诗尧 摄
本报讯(华商晨报记者 孙笑天)一年以来,市民刘先生与自己三个孩子的关系很僵。
原因是,子女拦着他买保健品,并掐断了家里电话。
而刘先生则两次将子女告上法庭,还一气之下独自搬入养老院住了三个月。现在,双方互相不说话……
身患多种疾病 让他迷上保健品
市民刘先生今年90岁,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昨日,他向本报反映了自己的闹心事。
刘先生患有高血压、脑梗塞、糖尿病等疾病。在大约七八年前,刘先生接触到了社会上办的健康讲座,并且热衷于购买保健品,每个月七八千元的退休金,除了日常开销,几乎都投了进去。刘先生坦言,一开始每年买几千元的保健品,近几年每年买三四万元的。
刘先生认为,他在医院的治疗并没有缓解自己的病痛,而保健品却能治疗他生理上的痛苦,并且给予他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以高血压为例,原来吃西药,血压一直200,很危险,现在吃了保健品,能维持在130到140。”
刘先生直言,他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健康地活得更久。去年,刘先生的老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他说:“我不想像她一样。”
与子女闹矛盾 冷战不说话
但是,刘先生的子女并不赞同他购买保健品,并且因此与他产生了矛盾。去年开始,家庭矛盾激化升级。
刘先生认为,子女对他不尊敬,还对他进行冷暴力,甚至干涉他的自由,“不管有谁打电话找我,他们上去就骂对方。”二女儿还将家中固定电话给掐断,“万一我有个突发情况,需要联系人怎么办?”
在一次激烈争吵后,刘先生赌气“离家出走”,跑到养老院待了三个月,与子女冷战不说话不联系。
昨日,刘先生还拿出一份律师函:“一年来我两次起诉子女,他们对我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不赡养,但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又都撤诉了。”
老人失声痛哭 “我感觉很孤独”
从养老院回来后,刘先生与子女的关系仍未缓和。现在,刘先生的老伴由保姆照顾,三个子女时不时来看望母亲。刘先生称,近两个月,已经跟子女发生了两次冲突。
“有一次我的快件到了,二女儿直接给快递员撵走了,我又出去追回来的。”刘先生称,自己就想买保健品,希望子女不要干涉,也不要对他冷暴力。
记者看到刘先生的保健品堆满了两个柜子:冬虫夏草、降血压药、降血糖药……很多药盒都未开封。另外,刘先生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种医药传单。刘先生说:“这份是新研发的成果。”他表示,这些医药传单都是别人主动邮寄给他的。
聊着聊着,刘先生突然失声痛哭,“我感觉很孤独,我把孩子养这么大,现在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双方看法
老人:我花的是自己的钱 子女:我们不想他受骗
在与刘先生对话的两个小时中,他反复强调一点,自己对这个家庭贡献颇大,子女的不少棘手问题都是他帮忙解决,“我买保健品花的都是我自己的钱,他们凭什么不让我买?”
刘先生认为,自己知识文化水平比子女高,不需要子女担心,“我觉得我上当受骗的可能性很小,我买的都是对我有用的。”
对于这件事,昨日刘先生的三儿子刘军(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倒苦水”,“你说谁家有老人花十几万买保健品能放着不管?”
刘军介绍,老人去医院看病全报销,却非常相信卖保健品的,“什么乾隆当年用的啥啥的,要真是的话,我家都可以开古董店了。”刘军也承认,老人确实没用子女一分钱,但子女也不愿意看老人上当受骗,“前不久我二姐赶走的那个快递,几个香皂牙膏就1000多元了,那可是连20块都不值的东西。”
刘军说,这么多年,他们怎么劝老人也不听,像是“走火入魔”,后来关系逐步僵化,“着急来气的时候说话可能确实冲了点儿,但我们其实都是好心。”
在刘先生家工作的保姆也称,作为旁观者来看,刘先生的子女其实很孝顺,“女儿们经常来给老太太擦身子,伺候得干干净净的,二女儿私下里也嘱咐我好好照顾她爸爸,衣服什么给勤洗洗。”
只要不涉及保健品,子女也不会跟老人生气。“但是一提到不让买保健品,就像碰了老爷子的命根子。”保姆回忆说。
■记者调查
83%受访老人
用养老金买保健品
在很多家庭中都有老人热衷于购买保健品的情况。
此前本报对100个老年人进行的样本调查,55%的受访老人在免费养生课堂上购买保健品;83%的受访者买保健品的钱来自于养老金;28%的受访者买完保健品后,暂时不吃,存放一边;62%的受访者购买保健品主要是为了治疗疾病;有28%的受访者每年在保健品方面的花销达到5000~10000元。
■专家说法
越是强硬阻挠
老人越反感
沈阳沈信心理学校校长张国臣认为,一些老人认为,养生讲座所谓的“博士”“院长”不会骗人。“俗话说‘老小孩’,想法比较单纯,对方不断进行心理暗示和洗脑,他就上钩了。”
另一方面,一些老人的家庭环境比较特殊,可以说话的人本就不多,心理上有强烈的孤独感,平常缺乏子女的关心。
张国臣分析:“卖保健品的人摆出很关心老人的姿态,老人都恐惧疾病,慢慢地,就会对对方产生很深的信赖和依赖。”
■解决之道
子女要会说“软话”
昨日记者采访时,刘军向记者坦言,这十多年的矛盾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父亲的观念,也很难缓和关系。刘军称,子女也想过要不然干脆不再干涉父亲买保健品,但父亲不仅将工资全搭在保健品上,有时还向人借债。
张国臣认为,遇到此类情况,子女应该尽力保证老人物质上的需求,帮助其治病。必要时,可以主动为老人挑选价位合适又有功效的保健品。另外,还要多与老人沟通,关注老人的情感需求,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有时还要说“软话”。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化解十余年的矛盾,还需要慢慢来,用儿女的真诚感化老人。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