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创新扶贫模式精准脱贫驶入“快车道”

2016年05月06日 21: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郑营镇西街村的众义发制品公司,吸引了多名60岁以上的老年工作者。 孙婷婷 摄

  中新网菏泽5月6日电 (孙婷婷)山东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菏泽市,统筹利用各县市区扶贫资源创新扶贫方式,通过在贫困村设置就业扶贫点、搭建扶贫开发示范基地、“互联网+产业园+贫困户”等方式,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

  “中国淘宝镇”菏泽曹县大集镇,该镇的17个行政村被授予中国“淘宝村”称号。大集镇按照“互联网+产业园+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模式,吸纳贫困户就业、创业。“没有能力开网店的贫困人员,像年龄较大的老人,可以从事裁剪、盘扣子、粘绣花等工作。”大集镇丁楼村庆生演出服饰有限公司任庆生介绍,2015年大集镇实现脱贫1118户、2563人,其中依托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带动了2120人脱贫,占全镇脱贫人口的82.7%。

  “大集镇还建立了淘宝产业园,目前已有400余户贫困家庭的500余人在产业园里就业,每月工资收入一般3000-3500元,通过就业已全部实现脱贫。”任庆生说。据了解,目前,曹县大型电商个体加工户达到960家,网店2.6万余个,从业人员3.4万人,带动10万余人就业。

  鄄城县委书记谷瑞灵介绍说,鄄城利用当地发制品、户外家具、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鼓励企业吸纳贫困人口进企业务工的同时,引导50家县直单位和50家企业,利用村小学旧址、村集体活动场所旧址和闲置的民宅,在全县103个省级贫困村设置就业扶贫点,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

  中新网记者在鄄城县多个乡镇上的就业扶贫点看到,扶贫点吸引了大批中老年妇女前来务工。“地里有农活儿,接送孩子上下学,伺候老人等事情,很多妇女无法外出打工。”郑营镇西街村的众义发制品公司,工作人员吴佩佩介绍,扶贫点甚至吸引了20余位60岁以上的老人,她们可以在发制品加工流程中,负责“挑拣出白头发”等简单的工作。

  曹县青堌集镇班庄村主要以培育山药、大棚木耳等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实现脱贫目标。5月5日,已经拥有4个大棚的村民王际安,正忙着采摘新一茬的木耳。“从2014年开始种植木耳,2015年每个大棚产量在8000斤,每斤卖到了12元,每个大棚年净收益5万元左右。”王际安没有想过,曾经是贫困户的他,能够帮扶别人脱贫。“忙的时候,每个大棚至少需要雇20名工人,平时也需要雇4名工人。”

  据了解,菏泽市农村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致富能力弱,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4年以来,菏泽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坚持精准发力,贫困人口不断减少,2014年实现减贫31万人,2015年再减贫43万人。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