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复绿江河焕新颜 浙江常山生态治理释放魔法效应

2016年05月12日 15: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邵燕飞 奚金燕

  整治之后的矿山 魏晓艳 摄

  满山苍翠,一水碧波,即将入夏的浙江省常山县三衢山麓,一改过去的满目疮痍,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随着最后一口石灰窑的关闭,当地长达数百年的石灰岩无序开采史终于告一段落。

  常山县地处浙江西部,钱塘江源,石灰矿产资源丰富。当地人“靠山吃山”,自宋代开始烧制石灰,历经千百年的传承演进,衍生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甚至一跃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然而在巨大的财富背后,却是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的生活:山河破碎、粉尘弥漫、植被破坏、作物减产……

  “常山作为钱江源头的天然屏障,生态是我们最大的发展优势。”对于摆在眼前的生态账和经济账,常山县委书记王良春了然于胸:石灰石矿山以及其下游产业无异于常山践行两山理论路上的“拦路猛虎”,矿山整治无疑是当前最急、最难、最重的任务。

  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常山县委县政府重新审视,退“一”进“二”,举全县之力实施“蓝天三衢”生态治理工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常山矿区 魏晓艳 摄

    咬定青山绿水不放松

 

  山体被劈成一半,白色岩石裸露在阳光下,关停的石灰立窑群坑坑洼洼,风过扬起阵阵粉尘……如若不是亲眼见到,很难想象,在浙西大山深处曾隐匿着一座矿区。尽管千年窑火均已熄灭,但人们过去疯狂采矿所留下的痕迹依然令人震惊……

  从扎堆采矿到人去窑空,转变就发生在这两年。

  常山县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源头,素有“八省通衢、两浙首站”之称,建县距今已有1800年,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衢州母亲山三衢山坐落其中,石灰石矿产资源丰富,储量达49亿吨,其中优质石灰石氧化钙含量在53%以上。

  当地人“靠山吃山”,自宋代就开始烧制石灰,历经千百年的传承演进,衍生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甚至一跃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在常山人眼中,开办一座石灰窑就是坐拥一台印钞机,“一年赚两三百万元没问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常山辉埠镇一度遍布着上百个石灰窑,天空中总是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灰色,因此辉埠过去被称之为“灰埠”。

  从灰埠到辉埠,一字之差,却道出了当地人“去灰求辉”的美好期盼。

  “一年到头门窗都不敢开,晴天桌上都是灰,雨天门口全是泥。”看着家门口的裸露白色山体的三衢山,常山辉埠镇双溪口村村民陈根松颇有些伤感。

  由于资源低效开发、监管制度不完善、矿山结构不合理等因素,该镇矿产资源被大量消耗,生态压力也日趋紧迫,一些废渣经雨水冲刷进入农田,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3年底,借力“五水共治”,常山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以壮士断腕之魄力,出重拳、下猛药,开展了“蓝天三衢”生态治理工程,打出了一套以整合矿山、淘汰石灰立窑、关停石灰钙生产线、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组合拳。

  位于常山辉埠镇才里村的石有石灰厂,是第一家拆除石灰窑的企业。老板说,办立窑10多年,这次政府是动真格了。

  一方面,常山县政府一视同仁,对违法建设、违法经营、污染严重的石灰立窑和石灰钙加工企业立即实行强制关停;另一方面,设立了专项基金,先行拆除立窑的可以得到奖励,延后拆除的不但奖励减少,还需缴纳专项基金用于环境治理。“软硬兼施”之下,46孔石灰立窑选择第一批关停,超过立窑总量的半数。

  截至目前,常山已关停82孔石灰立窑、142条钙加工生产线。受此影响,常山县每年工业产值减少10亿元以上,用于关停和环境整治的直接投入达1亿多元。作为浙江省经济后进生,常山壮士断腕的勇气从何而来?

  “常山作为钱江源头的天然屏障,生态是我们最大的发展优势。过去粗放的开采方式,不光破坏了生态环境,还低效消耗了宝贵的矿产资源。”对于摆在眼前的生态账和经济账,常山县委书记王良春了然于胸:辉埠镇石灰石矿山以及其下游产业无异于常山践行两山理论路上的“拦路猛虎”,矿山整治无疑是当前最急、最难、最重的任务。

  整治之后的矿山 魏晓艳 摄

腾笼换鸟促经济转型

 

  对于常山而言,退“一步”是为了进“二步”。

  在王良春看来,即使石灰石产业在历史上曾创造出巨大的价值,但到现阶段,转型升级是这个产业的惟一出路,“不转就是死路,要想实现收入不减,就要创出新路来。”

  王良春口中的“新”即指腾笼换鸟,产业革新。

  自“蓝天三衢”工程开展以来,共腾出了能耗空间37万吨标煤,削减二氧化硫1.5万吨左右、氮氧化物4500吨左右、粉尘1万吨左右,减少污水排放1.1万吨左右,腾空利用土地300亩左右,开发闲置土地2000亩左右。

  由此腾出来的土地空间以及能源、配方指标,引来了产业“金丝雀”,凝聚起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就在年初,常山辉埠镇与新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双方达成了PPP合作协议,在常山新建一家企业,总投资达11.5亿元,建成后可年产80万吨活性石灰,将为现有全部轻钙企业供应石灰原料、二氧化碳气体和烘干供热。

  然而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常山县绝非简单一关了之,而是以“关小、改中、建大”的原则,引导企业转产,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兼得。

  为整合矿山资源,优化矿石经营管理,常山县成立了国有企业泰安公司,负责石灰石矿产资源的市场化运,目前已完成7家矿山企业收购协议签订。

  为加速发展循环经济,促成产业集聚,辉埠镇规划建设了钙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园,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以“钙”为核心的“江南钙谷”小镇。小镇核心区域位于辉埠镇中部,规划面积约3.9平方公里,总投资64.8亿元,是一个集钙产业提升、钙文化展示、钙景观旅游为特色的综合经济区。

  挖掘机吊臂挥舞,运输车来回奔忙,这两天,位于江南钙谷小镇核心区的浙江哲丰新材料公司新材料生产基地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再过一个月,一期厂房就能投入使用。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规划面积850亩,分期建设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后,实现税收上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

  如今,褪去一身灰的辉埠镇已轻装上阵,跳出了“炸山卖矿石,采石烧石灰”的老路,朝着“江南钙谷小镇”的蓝图阔步猛进。

  整治之后的矿山 魏晓艳 摄

青山复绿江河焕新颜

 

  青山无言,却铭刻着岁月的更迭,时代的变迁。得益于“蓝天三衢”生态治理工程,常山多处矿山通过安全治理、山体植被恢复和保护等方式重获新生,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转身变成了满目流翠的青山,过去粉尘漫天的矿区成为了游客趋之若鹜的景区。

  位于常山三衢山山麓的路里坑村曾是有名的采石烧窑村,发展最繁荣时,全村178户人家开了40多个小矿点和石灰窑,终日烟尘不息。村民过去常说,外出返乡,只要看到灰蒙蒙的天,白茫茫的山,就到家了。

  这样的家,曾是村民心头挥之不去的噩梦,“儿时的村里环境很漂亮,处处有风景。自办了石灰厂后,青山绿水被一堆堆废渣掩埋,愧对子孙……”而现在,通过关停整治以及“覆绿”环境整治再提升,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儿时记忆里“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美景又重新回到了身边。

  “村子共关停了40个小石灰窑,那原先露出石头的山体就是开矿的地方。”沿着常山县辉埠镇党委书记陈东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山上一片绿色间错落着各色嶙峋的石头。蓝天白云青山怪石,衬得小山村格外秀美。

  对于常山而言,生态修复只是第一步,“生态美”之余,如何进行旅游开发,实现“百姓富”才是更大的考验。

  循着休闲旅游、工业遗址、文化古迹的开发定位,常山县瞄准路里坑村的一片废弃矿山,相继投入6000万元开发出了天坑、紫藤峡谷、露营漫道、仙人洞等景点,将其建设成了国家级4A景区三衢石林景区。如今,三衢石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人文自然生态资源,成为了常山县发展旅游业主打的特色牌,每年游客超50万人次。

  品尝到头口水的甘甜后,常山县趁热打铁,目前国家矿山公园也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就能住进高窑酒店,触摸千年窑址,感受工业魅力。

  “每天晚上,许多其他村的人都慕名而来,一个劲地夸我们这儿空气好,农家乐也开得很兴旺。”村民曾发荣高兴地说道。

  曾是“石灰老板”的刘小坑现在山脚办起农家乐,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种菜、养羊、办农家乐、当导游,周边的农民纷纷吃上了“生态饭”。

  ?虽然村民们现在的收入与当年开采石灰的鼎盛时期相比,还是略有差距,但是村民们乐观地说,做事不能“只看眼前光,不留身后路”,靠生态赚的钱更加心安理得。

  自“蓝天三衢”工程启动以来,常山的环境指数持续向好。2015年,常山港流域地表水质100%符合水功能区要求,出境水质达标率100%;常山县城区环境空气有效监测天数345天,优良天数合计302天,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PM2.5均值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2%,真正换回了一方蓝天白云。(完)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