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全国政协将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为题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为给常委会议做准备,5月4日至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率全国政协特邀常委视察团赴贵州、湖南,围绕“武陵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视察。一路上,视察团翻山越岭,深入民族村寨、田间地头、产业园区,与干部、企业负责人、贫困户广泛交流,看到了当地的难题,也看到了他们“摘穷帽、拔穷根”的希望。
地跨黔鄂湘渝四省市的武陵山区,是一片美丽而贫瘠的土地,这里山雄水秀,却“穷根”难断,至今还有农户住在深山老林的土坯房中,过着靠天吃饭的苦日子。
2011年,武陵山片区成为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率先进行扶贫攻坚的试点地区,然而,要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个既定目标,武陵山片区的任务依然艰巨。
要从根子上消除贫困,就要给贫困户找到长久的饭碗,靠什么?靠产业,这是视察团的一致看法。“脱贫攻坚不是到了时间点,算算数字正好够了就行的,而是要让老百姓真真正正过上好日子。怎么能实现?就必须要抓好产业扶贫这个重要抓手。”视察途中,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反复强调这句话。一路走来,视察团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片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问题上,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提出了很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将扶贫项目和扶贫对象牢牢“捆绑”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的一个山坳里,有一个苗族村寨叫十八洞村。“我们全村人均耕地还不到一亩,进村这第一户,他家过去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节能灯,一个月电费不超过5块钱。”5月8日,当视察团顺着蜿蜒的山路来到这里,村干部向大家讲述了这个村的“穷历史”。
不过,如今的十八洞村面貌已焕然一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该村访贫问苦,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按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脱贫不能搞特殊化,也不能没变化,怎么办?”县扶贫办驻十八洞村扶贫队队长龙秀林说,他们动了很多脑筋,争取资金完成了农网改造、道路拓宽等基础设施建设,村里还成立苗汉子合作社,村民入股,流转土地1000亩,进行猕猴桃产业开发。现在,十八洞村的观光旅游业也开始起步,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开农家乐了,游客来这里游山玩水,临走还会从村民自己开办农家乐买上一堆村民自制的特色腊肉,仅腊肉一年就能卖1万多斤。“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回来了、外面的人来了,这是十八洞村的目标。”龙秀林说。
发展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因此,必须将扶贫项目和扶贫对象牢牢“捆绑”在一起,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在这方面,黔湘两省都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在与湖南省相关部门座谈时,他们的“四跟四走”脱贫机制给视察团留下深刻印象。在贵州,视察团还看到了贫困农民“流转土地赚租金、入股分红赚股金、进园务工赚薪金”的“三金”带动模式。“精准扶贫要突出产业的针对性、特色性、易懂性、易推广性。”卢中原委员说,贫困户往往缺技术、缺资金,需要政府“扶上马”、“送一程”,他建议政府更加注重产业滚动、带动作用,尤其要鼓励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创业。“除了外出务工的农民,还要鼓励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于际训委员说。作为原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于际训认为,训练有素的退伍军人回乡创业,能发挥带头人作用。万建民委员认为,发展产业要注重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金量。范小建委员建议进一步在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上下功夫,比如在成立农业合作社时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分开,让扶贫项目更“精准”地惠及贫困农民。“培育产业项目要不拒‘小’”,于培顺委员说,招商引资除了发展大项目,也要看到小项目的作用,培育“庭院经济”,他还建议农副产品生产要面向市场,用消费引导生产,真正实现“产品”变“商品”。对此,田岚常委也认为,“产业扶贫过分强调政策优势,忽略市场手段和方法,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谈及市场,徐一帆常委认为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产业项目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评估市场前景,不要“饥不择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