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之常州:破题机遇全速发展

2016年05月17日 11:09   来源:国际金融报   

  “长三角”先富起来的城市筹划“后原始积累时代”

  

  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常州市市长范燕青屡屡提及,“常州要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常州属于先富起来的那批城市。近2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帮助常州基本完成了迈向现代化的各项原始积累。“领先一步”的常州现在开始思考如何“步步领先”。用范燕青的话说,战略机遇期已经来临。常州已经具备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条件,如果能从经济和文化上充实其内涵,常州在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将战略机遇转化为新一轮优势,和“长三角”众多城市一起率先实现现代化。

  

  文化常州学习添动力

  

  眼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都在探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把城市做强,在这一全国最有活力的地区更胜一筹。范燕青提出,实现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条是建设学习型城市。他说,学习是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根本动力,不学习就不能提升常州的竞争力。

  

  在教育基础非常良好的常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大特色。范燕青说,这是目前国内教育产业中的“短腿”,但事实上它可以培养出大批复合型的应用人才,而这正是常州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基地所不可或缺的。范燕青告诉记者,规划中的常州大学城就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将吸纳7—10万名学生。这座占地2万亩的大学城同时也是常州城南科教城的主体,以此为依托,常州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产业将加速调整和集聚。

  

  据悉,常州在2001年8月还作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战略决策,要把常州建设成为人人学习、终身学习之城。范燕青说,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必将为常州未来的发展积蓄巨大的能量,推动常州实现新的可持续的跨越。

  

  工业常州产业增实力

  

  范燕青认为,跨国公司产业资本向长江三角洲的转移,以及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都为常州建成跨国公司的加工厂、上海工业的后坊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工业基础雄厚的常州,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目前,《财富》500强企业中已有30多家落户常州。利用常州工业门类齐全、配套协作能力强的有利条件,常州培育了三大重点产业群:以农用和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客车摩托车零部件为主的机械产业群;以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造提升的轻纺工业群;以电子信息、制药和精细化工为主的新兴产业群。以三大产业群为基础,常州还将形成全国七大专业化制造基地。农机制造、机电一体化设备和纺织服装等都充分发挥了常州原有的工业优势。

  

  范燕青把现代制造业的地位看得很重。他说,如果常州坚持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放松,再依托上海的开放优势、港口优势、贸易优势和金融优势,常州不仅能在竞争中占一席之地,也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名列前茅。

  

  现代常州环境创优势

  

  范燕青把新世纪的头20年称为“战略机遇期”是有道理的。产业转移、科技创新、西部开发,无一不在推进生产要素的大流动,他指出,机会就蕴藏在这样的变化之中,如果能把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都向常州集聚,城市就能获得加速发展。以环境吸引人才,壮大起企业经济、乃至完善城市功能,这就是范燕青为常州所设计的简单但高效实用的发展思路。

  

  在范燕青看来,现代化的城市不仅是规模和区域的概念,还意味着一个城市的管理者要有现代化的观念,其居民有现代化的文明习惯,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具备了现代化的要素,就为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他说,常州正在营建现代化的硬件环境,通过政府服务职能的高效化,吸引国际资本、民营资本和多方人才共建常州。

  

  一直工作在第一线的范燕青对区域经济的思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一些城市的市长不谋而合:“长三角”要增强综合实力,就必须按市场取向进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规划,实行产业分工,在梯度转移中构建新优势,加强各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动并进。

  

  范燕青有一个很好的建议,各城市的企业可以用市场的办法,共建区内的金融、物流、信息体系。“谁的优势强,谁就当龙头”,他轻轻的一句话可能给“长三角”的兄弟城市提了个醒儿,未来的现代化城市常州是会给人们带来惊喜的。

  

  《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