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下的重庆发展路径

2016年05月17日 11:10   来源:大洋网   

  

  

从德国杜伊斯堡出发的“渝新欧”班列抵达重庆沙坪坝区团结村铁路口岸。

 

  

  两江新区果园港码头,工人正在吊装装满货物的集装箱货柜。(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曾立 杨永芹

  2015年11月,中国远洋集团旗下的中远西南物流正式落户重庆。

  对于选择重庆作为西南总部,总经理陈华东给出的理由是:看好重庆是长江黄金水道与“渝新欧”铁路交汇处带来的机遇。

  12月18日,重庆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西部物流枢纽。

  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智奎在发布会上称,重庆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上,贯彻落实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是重庆大发展的战略新机遇和新使命。

  融入国家战略的重庆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意见》明确了重庆的战略定位,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腹地。这一定位,是市委、市政府主动把重庆放在‘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去思考和谋划的结果。”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志强透露。

  王志强称,事实上,早在2013年,我市就启动了“路带战略”相关研究工作,形成了《关于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建议意见》、《重庆市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思路》,以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6个子课题研究报告上报国家。

  今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如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仅仅间隔了一天,4月30日上午,市委就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李克强总理在渝考察和主持召开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重庆实际提出贯彻落实意见。

  今年9月,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指导意见出台后,我市积极贯彻落实,草拟完成了《意见》。在广泛征求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等多方意见,并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后出台,为深入贯彻国家战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奠定了基础。

  区域合作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11月19日,市港航管理局局长汪伯涛与贵州省航务管理局在涪陵签署了《共同推进乌江流域水运发展合作备忘录》,渝黔两地将携手开发乌江水运大通道。

  按照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通航秩序、安全监管、航道治理等方面加强联系沟通,并在乌江航道建设、航运信息共享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

  这,只是我市加强与周边、沿线区域合作的冰山一角。有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沿江11省市企业来渝投资达到8000多亿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近一半。

  在市社科院专家王秀模看来,“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是重要篇章。

  市发展改革委称,这种深度合作主要有三条路径:

  在建设长江经济带方面,我市将与周边、沿江地区开展差异化的产业合作,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培育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同时,推进沿江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试点,实现更大范围的大通关合作和无纸化电子通关;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和推动人才市场信息共享。

  丝绸之路经济带方面,我市将加强与沿线地区和国家经贸合作,以商贸互通带动投资互动。加强与德国等欧盟国家在高端技术、高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探索与中东欧国家开展金融合作,共建“中国—匈牙利两江创新创业中心”,积极研究对接丝绸之路基金。同时深化与俄罗斯的合作,鼓励重庆的化工、矿产等领域的先进企业进入俄罗斯,同时引进俄罗斯的通用航空、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企业。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面,我市将打通南向的国际贸易大通道,融入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加强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同时大力推进中国和新加坡第三个政府间的合作项目能够落地重庆,鼓励重庆的汽摩、化工、材料、能源等优势企业向南亚和东南亚拓展。

  与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度融合

  在市发展改革委看来,区域合作只是我市实施“一带一路”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给重庆带来的发展机遇之一。

  重庆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上,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直接带给我市在公路、机场、铁路等方面投资金额达1.2万亿元。这也为我市加快综合立体交通的规划建设,为重庆加快建设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提供了重要战略契机。

  在产业发展方面,使得东部产业向西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重庆地区将会承接更多的第二产业落户,由此带来更多的原材料、产品运输需求,从而为重庆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撑。

  此外,还将助推我市构建内陆开放高地步伐,通过改革创新推动重庆大发展。

  “我市正在实施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同样实现了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度融合。”王志强称,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是推动向东向西开发开放的主引擎,是发挥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和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极核作用核心载体。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是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

  6项任务关键词

  关键词1:交通枢纽

  构建以铁路、水运为骨干,公路为基础,“铁、公、水、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铁路:形成“一枢纽十四干线”铁路网,总里程达到3000公里。

  高速公路:形成“三环十二射多联线”格局,总里程达到4000公里。

  航空:民航机场形成“一大四小”格局,建立起覆盖国内所有省会城市,通达国际五大洲的客运航线网络。

  水运:形成“一干两支”叶脉状航道网络和“三枢纽八重点”现代化港口体系的总体布局。

  关键词2:开放高地

  打造大平台,畅通大通道,实施大通关。

  大平台:以我市铁、水、空三大枢纽三大口岸和保税区为载体,联动各级开发区(园区),构建覆盖全市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

  大通道:在我市长江沿线适当增设内河港口一类口岸及后续监管所,争取在我市重要外贸港口开展启运港退税试点。实现“渝新欧”国际班列常态化稳定开行。

  大通关: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一体化大通关体系,全面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关检合作,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网重庆”,提升信息通道能力和信息集散能力。

  关键词3:集聚辐射

  大力提升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科教和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功能,不断增强重庆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点。

  航运中心:进一步发挥保税港优势,拓展重庆航运在总部集聚、市场引领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打造大型航运、物流、贸易企业总部基地。

  科教和金融中心:加大金融业开放创新力度,加强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在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建立国内一流的金融集聚区。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提升人才支撑水平。

  物流中心:以“三基地三港区”国家级物流枢纽平台为核心,加快物流枢纽与物流园区建设,构建“一核心、多节点”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通讯信息中心:建设国家骨干直联点、出入境通道通信专线和“光

  关键词4: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

  现代化产业集群:培育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把集成电路、平板显示、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页岩气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产业新支撑点。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云计算、保税展销、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在两江新区、江津、巴南、渝北等地打造大数据服务台,打造北部新区、两路寸滩、西永三大服务外包集聚区。

  特色效益农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形成县有主导、乡有特色、村有品种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

  特色旅游业: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培育民俗风情旅游和生态度假旅游,将旅游产业发展与富民结合起来。

  产业合作: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技术与经贸合作,合力构建川渝联动发展先行区、渝黔互利共赢合作区、渝滇南向国际物流大通道。

  关键词5:城市群建设

  突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以交通网络为纽带,完善城市承载功能,增强城镇对人口的梯度吸纳能力,构建特色城镇体系。

  一方面,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挥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和成渝城市群的重要极核作用,增强国家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

  另一方面,构建差异化的城镇群。把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建设成为千平方公里、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新区加快建设一批较大规模的城市组团和卫星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关键词6:生态安全

  实施“碧水、蓝天、田园、宁静、绿地”五大行动,确保三峡库区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水源地保护:根据水资源空间分布,优化城镇和产业布局,合理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

  污染防治:划定“三江”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切实改善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质量。

  修复生态: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治理。

  风险防控:建立三级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生态风险预警及应急系统,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

  此外,还要加强沿江岸线资源保护和有序利用。完善沿江岸线资源管理制度,推进三峡库区消落区治理。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