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再议兴安岭经济转型

2016年05月31日 08:05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这是一个幸运的时代,因为我们正在创造历史。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日新月异。每一个重大政策的出台,每一个重大经济事件的发生,都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本刊特推出“亲历”栏目,邀请一些重大决策的参与者、重大事件的见证者,通过他们的讲述,让我们重返当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刻和第一现场,深刻感受这个大变革时代的每一次呼吸。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张国宝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1期)

  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伊春林区的报道,我格外高兴。

  作为“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办公室”首任主任,我对东北、对伊春有着特殊的感情。

  伊春作为一个停伐转型的重点区域,他们非常希望中央有领导能来视察。我在任时曾帮助游说,做了不少工作仍未如愿。我退休前的最后一场公务活动是到黑龙江宣布大小兴安岭转型的政策文件。

  在这一轮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文件时,我曾向现在分管东北振兴工作的何立峰副主任反映,文件初稿中写的是“大兴安岭”,但伊春属于小兴安岭,建议改为“大小兴安岭”,或去掉“大”字,何立峰副主任欣然采纳。

  我退休后立即写了一篇《兴安岭经济转型之“贾雨村言”》,之所以是“贾雨村言”,因为已经退休,前人不理后事,说了也不管用。文章是这样开头的:“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这歌词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自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占东北后,陆续向兴安岭一带派遣开拓团,开始砍伐森林。1948年东北解放,成立伊春林业局,60多年来共砍伐商品木材2.4亿立方米,如果把木头一根接一根排列起来可绕地球六圈半。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都用过伊春的红松木,其为国家提供了近70亿元税收,如按计划内调拨价和市场木材价格,相当于贡献了300亿元价差。做出了这么多奉献之后,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基本上已荡然无存,目前山岭多数是次生林了。后来国家实行天保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二期,拨出巨额资金进行保护。

  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我们一再呼吁完全停伐森林,以保持东北黑土地的屏障。每年递减采伐指标,但到2010年时还保留了100万立方米的采伐指标,以维持财政和就业。2010年东北振兴办起草并经国务院批准了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经济转型规划,之后才完全停止了砍伐。天保工程二期(2010—2020年)伊春可得到财政补助29亿元。

  我从2003年担任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历时7年,临退休前我最后一项工作就是到哈尔滨宣讲贯彻兴安岭生态保护转型规划。2011年1月9日开会,第二天,即2011年1月10日中组部宣布我退休。当时我知道马上要退休了,心里也有些怅然。但是停止砍伐后木头财政终结,就业问题突出,却一直让我放心不下。

  我从森林博览会了解到,伊春林产工业局停止砍伐前产值40多亿元,现在只有20多亿元。主要是压合板等森工产业缺乏原料了,停止砍伐后产业转型主要只能搞林下产业,种植蘑菇、木耳、蓝莓等并进行加工;开展森林旅游,但季节性很强,一年只有三个多月时间。还有一部分森工到俄罗斯去采伐木头,近年也受到俄罗斯多方限制,提高关税。

  林区转型步履维艰。

  依我之拙见,提几点微观层面的“贾雨村言”:

  1.停止砍伐后,变砍树为种树,发展种苗产业。宁夏六盘山自然条件不如伊春,但现在培育种苗成为一大产业。在河南、浙江都有靠种苗兴市、兴县的。在伊春建设种苗基地,供应城市和其他地区的绿化用树。

  2.引种观赏林木。过去兴安岭主要是用材林,以松树为主,现在可以种植一些观赏树木,美化环境,吸引游客。例如,加拿大的纬度和黑龙江差不多,加拿大的红枫树不同于中国枫树,比较高大,秋天层层变黄、变红,比中国红叶更加壮观。如果允许,可以引种类似的观赏树木。

  3.对于废弃的森林铁路不要拆掉,可以进行修缮后变成森林旅游小铁路,观赏森林景色。在日本北海道就有这样的森林小火车,旅游很火爆。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我也见过过去采金的蒸汽小火车旅游,了解过去采金的状况。

  4.政府继续支持林区棚户区改造。伊春林区有分散在山林的200多个采伐点,砍树做饭、取暖,所砍伐的树木也相当可观,要继续支持迁移下山,并村并镇,转变职能为护林、抚育、种树,政府财政应当供养部分费用。

  5.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义伊春林区的功能。政府应支持兴安岭林区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旅游胜地、培训教育基地,发展无烟产业,坚决遏制砍伐回潮和发展有污染的工业。

  我这些意见也许连“却将万言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都不如,但闲来无事,心里一直牵挂着兴安岭的产业转型,涂鸦几句“贾雨村言”,解解心头之虑而已。

  ————————————————————————————————————————

  2016年第2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