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6月22日专电题:推动逾八成国资布局四大领域——上海国企供给侧改革进行时
新华社记者姜微、何欣荣、陆文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发展主题词。记者近日在地方国资重镇上海采访时了解到,市属国资国企在地方经济中占到约1/4的比例。通过激发国企创新活力、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和改革国资管理体制,上海国资国企的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
278亿元投入激发国企创新 提高供给质量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如何让国企焕发创新活力,成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工作。
在硅谷设立风投,和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互联网汽车,探索自动驾驶和燃料电池技术……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近年来上汽集团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系列酷炫产品和技术。“打造创新型全球车企。”这是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的新构想。
上海仪电董事长王强说:“处于智慧城市这样高科技、高竞争的行业,创新和研发是永远的关键词,关键是政策要鼓励企业敢闯。”
除了汽车和智慧城市,在高端硅基材料、燃气轮机等多个领域,上海国企正形成关键突破。“驱动国企创新的因素,是上海实施的‘三个视同于、一个单列’考核政策。”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国资委主任金兴明近期表示。所谓“三个视同于”,即对国企经营者业绩考核时,对符合条件的研发投入、创新转型费用、境外投资项目,均视同于利润。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约30家上海国企累计投入的278亿元创新研发费用被视同利润。创新道阻且长,考核机制的调整将推动国企经营者甩掉包袱、放手去干。
国资结构在调整中优化 实现精准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结构调整。对国资国企而言,不是什么领域都需要做,也不是什么领域都能做好。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在供给侧实现精准发力。
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上海地方国企累计投资1.1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4大领域占到70%。“通过进一步调整,今年年底国资在四大领域的集中度可达75%,到‘十三五’末将达到85%。”金兴明表示。
国资调结构,一来是针对部分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市场机制还不完善,需要国资发挥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二来也是回归“国企为民”的本义,为百姓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以食品行业为例,虽然这是一个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但国资仍在其中发挥着“稳定器”的作用。近年来,上海蔬菜集团等市场主体纳入光明食品集团,更好发挥其稳定城市蔬菜供应和价格的任务。
定位“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的隧道股份总裁周文波表示,结构优化对国企效益的提升作用逐渐显现。今年上半年,企业新增合同额同比增长创下50年来最好水平。
约50%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 强化制度供给
促创新、调结构,离不开国企自身的制度变革。坚定不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资管理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是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两条主线,也是强化制度供给的重要体现。
依托资本市场的透明环境和公允定价来推进混改,成为上海国企改革的一贯特色。统计显示,仅2015年上海就有绿地集团、城建集团等3家企业整体上市。同时,华谊集团、临港集团等实现竞争类核心资产上市。两者在上海国企中的合计比例,已经达到约50%。
“目前上港集团正试点员工持股改革。这样的改革,如果没有整体上市的背景,要推起来难度很大。”上港集团副总裁方怀瑾说。
国企混改的推进和证券化率的提高,为国资管理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提供了良好环境。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说,管资本的关键在于建立高效的国有资本运作平台。目前,上海已组建国盛集团、上海国际集团两大国资运作平台,促进国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
数据显示,上海国资系统企业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地方国资的1/10、1/8和1/5。上海国资国企的改革试点,对地方国资具有示范意义。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