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前《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下称“指南”)的出炉,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的未来进一步明朗。这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的指南描绘出,京津冀产业将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食品产业在其中不可或缺。如何推动京津冀三地食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及拓展合作空间,如何实现三地食品产业优化资源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专家及业内人士所思考的关键点。北京食品学会等食品界相关协会、企业及院所对此早已未雨绸缪,近年来多次举办京津冀食品产业协同发展论坛及相关研讨会,专家学者、企业及协会等相关方多次碰撞交流,共同探寻搭建一体化平台,以期让京津冀协同发展真正落地。“在《“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的指引下,要充分发挥北京、天津的技术及资本优势以及河北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争取在京津冀地区打造出一个规模庞大的食品产业集群。”这一观点成为专家与业内人士的共识。
京津冀食业发展要做好
科技、人才及企业三重协同
日前第三届京津冀食品产业协同发展论坛在河北省沧州市举办。逾200名与会嘉宾从食品农产品安全与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食品产业上下游的协同、知识与产业相结合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京津冀食品安全协同、京津冀教育与人才协同等六个角度,对京津冀食品产业协同与产业创新进行了多纬度、多层次的交流。该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沧州渤海新区管委会主办。“京津冀食品产业协同不仅仅是食品企业的协同,而是要做好科技协同、人才协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石耀东和中国食品报社副社长、总编辑张建斌等专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天津市食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张媛表示,京津冀三地食品企业有各自的生产、研发技术,市场管理和品牌优势。要想持续发展,就要做到相互沟通和了解,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生产企业进行科学整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势互补,把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北京市疾病预防疾控中心黄磊认为,京津冀食品产业协同发展中,企业要在科学引导中求发展、求效益,要关注到居民膳食结构和疾病谱变化对食品供应的新需求,以健康或科学、平衡膳食的理念引导食品开发、引导消费。安全是保障,完善自律的管理体系,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营养是内涵,食品应当具有相应的营养价值。”黄磊表示,现代科学也越来越认识到食品中有益于健康的成分。从广义上讲,食品的营养质量也是食品安全的一部分。健康是责任,“民以食为天”,企业生产安全卫生的产品、健康的产品,将成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黄磊期望,能成立一个协同发展的一体化平台,整合资源,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做贡献。
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2007年7月的沧州渤海新区地处环京津、环渤海中心地带,现辖“一市四区”,即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国家级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港城区,是目前我国沿海临港地区不可多得的“黄金”宝地。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强希望,渤海新区能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创新协同发展模式,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其中,正在全力打造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以食品加工、研发、商贸、物流为主导发展方向。
第三届京津冀食品产业协同发展签约仪式在论坛期间举办。渤海新区招商合作局分别与北京农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功能食品研究院、北京超市供应企业协会及中国粮食油脂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北金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签订了有关人才方面的合作。
加强地区合作是推动
三地食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而在今年3月北京食品学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举办的“首届京津冀农产品(食品)加工与品牌建设高端峰会”上,来自食品、经济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围绕京津冀农产品(食品)加工与品牌建设展开了深入探讨。张家口市西山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宗振华谈到,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协同张家口联合举办冬奥会、国家批复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这三大历史机遇的叠加效应,让张家口进入了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他希望通过与北京、天津专家学者及企业家的密切合作与交流,切实提升各方面能力和水平,把历史机遇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转型跨越中实现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绿色崛起。
北京食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所长李东则认为,加强地区合作是推动食品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意义深远。这一发展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但要充分发挥北京、天津的技术及资本优势,还要充分开发利用河北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争取在京津冀地区打造出一个规模庞大的食品产业集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石耀东在谈到如何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的潜在优势时直言,一是要想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必须先在心理上、感情上认同这一概念,即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把视野放大到京津冀层面上去寻求发展;二是农业发展要依托机构,切忌再各自为营;三是要在食品产业界上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信息链,搭建信息平台。
国外成功的都市圈组织形式成为
三地食业发展的“他山之石”
在2014年12月18日,由北京食品学会举办的第一届京津冀食品产业一体化发展论坛上,北京食品学会名誉理事长黄圣明教授在做“国际化大都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启示”的专题报告时指出,发达国家食品工业都很发达。纵观世界食品工业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都经历了起步期、成长期、全面扩张期和稳定增长期四个阶段,每个时期的发展都伴随着食品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方便、营养和美味的追求。每个阶段的起始与划分又都与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与我国相对应的是:温饱阶段、小康阶段、全面小康和富裕阶段。黄圣明以巴黎、纽约、东京三个国际大都市为例,谈到大都市圈既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城市经济空间组织形式,不仅促使产业集聚和提高规模经济效应、能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提升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而且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成功的都市圈组织形式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成为加快北京经济和城市化建设发展的有效战略选择。”黄圣明指出,北京食品工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废弃物再生利用等产业高效集成,形成复合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另一方面,要从政策上鼓励食品工业企业走出北京,去河北、去外省,甚至走出国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设现代化种植业、养殖业基地、人工牧草基地,实行研发在北京、营销在北京,也可在原料基地建立食品工业园区,按照“分类放置、资源共享”的原则,将同类上下游企业集中放置,形成规模效应等。黄圣明认为,北京正在朝着建设综合性国际大都市迈进,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纯消费性的城市。北京应按照京津冀一体化的要求,努力发展领先的、安全的、快捷的、健康的、有特色的食品工业,带动京津冀食品产业发展,为京津冀都市圈居民的食品营养安全健康服务。
做好京津冀食业
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2015年12月27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食品学会主办的“科技创新促进京津冀食品产业升级论坛”在北京举行。专家学者聚焦如何通过京津冀食品产业升级进行探讨,分析了京津冀食品行业新常态下的科技优势及需拓展的领域、梳理了三地食品行业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揭示了并提出了食品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内涵及新思路。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在“京津冀食品产业现状及创新驱动发展对策”的专题报告中,通过分析京津冀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及制约因素等方面,提出了三地食品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构想。王守伟建议,京津冀食品科技创新要立足于服务产业布局的优化、服务首都食品供应与安全保障、促进地区协同发展。
在谈及如何做好京津冀食品行业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时,北京食品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峰指出,要积极构建三地食品行业发展智库建设,在政策支撑、标准建设、科技进步、工业布局、品牌构建等方面开展调研,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近、中、远期的智力支撑。北京食品学会自2014年开始着手组建智库,并承担了北京市科协《京津冀食品行业协调发展》软课题研究,提出全局谋划、统筹发展三地食品行业。不仅要完善三地食品行业协同发展合作机制,还要打破行政界线和市场分割,实现商品、产权、人力资源等市场的统一,在建立及拓展新的合作机制、合作领域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科技、信用、市场准入、质量互认等对接,提升合作水平。同时,按照资源、市场原则确立功能区分及空间结构,通过跨区域联动发展与开放合作,引导三地食品产业合理布局、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
徐峰认为,三地食品行业发展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三地食品行业发展的重点除了粮食、植物油、肉类、奶类、蔬菜加工和方便食品制造、酒、饮料制造和营养、保健食品等优势制造业外,还需加快发展现代化冷链物流加工配送中心,为酒店、餐饮集团、学校食堂服务,为居民一日三餐的方便化服务。二是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建设。要充分了解与三地食品行业发展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好的经验、做法;同时以“互联网+”的形式建立产业信息化平台,将三地的技术、资金、资源、需求通过“互联网+”与国内及世界各地沟通,为企业转型升级、扩大规模、现代化经营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希望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将三地的食品网站、简报、刊物信息等有效链接,资源共享,为三地食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高效服务的同时,培育食品行业北方大市场。三是去年下半年,由北京食品学会牵头、津冀食品学会及协会等参与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三地食品行业团体标准制定工作正式启动,此标准制定的主要目的是供市场自愿选用及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满足企业迫切需要先进的、国际化的、完善的标准支持来创新发展。希望三地主管部门在政策、场地、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尽快成立京津冀社会团体食品标准化委员会,开展团体标准制定工作。本报记者 王薇
· 相关链接 ·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构建三地产业发展新格局
为全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工信部会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四部门联合发布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指南》指出,总体导向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京津冀三地要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简称“1555N”)的产业发展格局。
其中,“一个中心”是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中心。指南指出,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
“五区”是指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地区,这是建成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引擎。
“五带”是指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沿海临港产业带、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沿张承线绿色生态产业带。
据了解,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沿海临港产业带,重点发展滨海产业等。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承担农副产品和轻工业用品供给功能,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轻工业等。沿张承线绿色生态产业带重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此外,“五链”包括引导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终端、大数据和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链。另外还有若干特色产业基地,包括节能环保,医药健康,食品,家具、皮革、工艺美术。其中这些产业都以河北各个城市产业园区为主。
《指南》还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框架下,三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围绕京津冀产业规划与项目建设定期进行会商和协调,跟踪监测三地产业发展态势,细化落实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三省市政府出台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政策措施。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