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新沟镇农业助理张必根讲述设施农业恢复生产情况。 谷 华 摄
记者 于从文 谷 华
江苏盐城“6·23”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当地迅速组织救灾重建,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抗争中,带领群众救灾重建,与灾区民众打交道最多的是镇、村、组的干部们。风灾发生1个月后,记者走近这些最基层的干部们,体味他们在救灾重建中的付出与艰辛。
王成同是陈良镇成俊村党总支副书记,今年63岁的他做村组干部18年,这次风灾中他自家14间房屋全部倒塌,90岁的老父亲被砸在倒塌的房屋里不治身亡。“老人被刨出来时脸色发黑已没有任何声息,我知道已经没救了,就让哥哥他们到镇上为老人买寿衣,我赶快跑往自个分工的3个小组查看灾情组织救人,直到晚上才回家里把老父亲的遗体送到殡仪馆。”虽然过去1个多月,王成同仍对老父亲的突然过世感到悲伤难过。
王成同所负责的组共145户,风灾中63户受灾,其中重灾40多户,救灾转入重建后,各家各户灾情认定非常繁杂,“上面的政策是大框框,而具体每家情况都不一样,这就要上门找每一户谈,而且还不是谈一次。”王成同告诉记者,对于那些受灾户提出的情况不能认定的,都要公示,让群众评议和监督。
风灾才发生那段时间,王成同每天休息不超过3小时,现在稍好一些也只能睡5个小时的觉。记者见到他时,这位村官瘦长泛黑的脸上带着倦意,但整个人仍显得很有精神。
同是村干部的谢立香,是新沟镇大楼村的妇女主任兼小组长。大楼村也是风灾中受损严重的村,重灾户就有600多户,谢立香自家、公公家都在之列。在认定安置分户时,谢立香的公公报了分户安置,民主评议时谢立香得知后主动提出不要分户。救灾重建期间,谢立香的姐姐生病,她只去看望一次,后来姐姐去世,她也只用半天时间吊唁。谢立香身患肾结石,灾后查看灾情时又摔伤致水肿,每天要打吊针,白天晚上没时间,她就在深夜去吊水,第二天又奔波在重建工作一线。
阜宁县硕集社区副主任裴红军向记者讲述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 谷 华 摄
陈良镇镇长朱亚东是位戴着眼镜,看上去挺斯文的30多岁的年轻干部,记者采访他时,他脸色黝黑,一旁的人说朱镇长原来可是白面书生,在救灾中晒成黑炭了。朱亚东说,我真晒得脱了一层皮,这脸黑皮是刚长出来的。
60多岁的张必根是新沟镇的农业助理,风灾后第二天他就带领农技人员到受灾田头地间,指导群众对受灾水稻进行扶正、补苗、排水、搁田。
“全镇受灾农田63000亩,其中设施农业4360亩,机插、手插水稻2500亩,设施重度受损1880亩,全部损毁420亩。”他对全镇农业受灾情况了如指掌,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设施全部损毁的种植户商谈恢复生产方案。
早上8点,记者来到陈良镇政府时,办公楼内空荡荡的没有几个人,记者以为还没有到上班时间,女宣委王柱龄说,机关干部6点前就下到村里了。王柱龄在风灾后下村途中被撞伤,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虽然离县城的家只有10公里,可风灾之后她没有回去过三趟。“每天要跑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五六点又要下去了,没空回去。”她说。
现在谁一提到吃盒饭、吃方便面,陈良镇经管站站长王猛头就发麻,“一个多月了,除了吃方便面就是吃盒饭,太厌烦了!但没办法,忙起来哪有功夫正儿八经地坐下来吃饭。”
风灾无情地肆虐了这片江淮乐地,灾后,这些最基层的普通干部义无反顾投入救灾重建,以他们默默艰苦的工作,撑起灾区的一片蓝天。(完)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