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各地大学生、准大学生遭电信诈骗损失钱财的案件频发,山东女生徐玉玉更是因为遭电信诈骗损失近万元学费后猝然离世,造成整个家庭的悲剧。一时间,电信诈骗、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加强信息安全防护是个长久的工作,那么能不能在短时间内降低乃至避免上当受骗的发生,更多人开始思考如何能够提高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防护意识。
正值开学季,位于江苏省东南大学的大一新生迎来了大学生涯中的第一场考试——安全知识考试,而这次考试60%以上的题目都与防电信诈骗有关,被网友们称为“防骗考试”。每一位新生都要考过80分才算及格,没及格的必须补考。而今年江苏省境内各大专院校的新生,都需参加类似考试。这样的考试有作用吗?学生们怎么看?
东南大学的大一新生李国平对崭新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让李国平既期待又忐忑的,是他们马上要面临的第一场考试:安全知识考试。他认为这挺有必要,“像我这种新生,我进来以后,其实这些东西其实都没有太仔细看,因为也没有太当一回事,觉得自己天天泡在宿舍里或者教室里不出去就不会被骗,所以我觉得还是挺有必要的。”
东南大学保卫处处长任祖平是这场考试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这样的考试已经不是第一次举办了,考试内容每年也会变化,“我们今年已经是第五年了,实际上我们每年都会根据在大学生中多发、高发的一些案件来调整考试内容的。”
记者浏览了部分考试题目发现,题目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到个人乘坐飞机、网络购物、网络聊天工具等方面的信息。有一道题目写道:“某校一个女生,军训完毕后,该女生妈妈收到女儿的QQ信息称“很荣幸被学校选中为国外交流生,需要交2万元保证金,请妈妈速把2万元发给学校招生办的相关账号。”请问这种情况你怎么处理?任祖平告诉记者,这样的例子并非凭空想象,而是真实的发生在该校2014级一名大学生身上。今年,东南大学专门大幅度增加了防止电信诈骗的考试内容。
那么,5年前,东南大学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场考试呢?初衷是什么?任祖平给了我们答案,“我们发现,刚进大学的大学新生在安全知识方面,从安全技能方面,非常缺乏,特别是遇到一些个人应对的危险、安全事故,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弱。”
因此,从2012年起,这种安全知识考试就从东南大学拓展到了整个江苏省。任祖平说,这样的考试就像考驾照前的交规考试,是每一名东南大学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知识学习前的必备科目,在这场考试中,考生要达到80分的及格线,但每一年的考试都有约20%的考生不及格,“这就证明,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安全这个环节,基础是比较薄弱的。”
但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有不少大学生对这样的考试可能会流于形式表示担心。
东南大学的大一新生吴欢就说:“这个考试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就是不知道这样的考试会不会像以往的考试一样流于形式,达不到理想中或者说预期的效果,通过一个分数来判断一个人的防诈骗能力到底高还是低的话,太奇怪了。”
面对质疑,东南大学保卫处处长任祖平显得信心十足。他说,1000道题库的选取,来源于真实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的考试效果,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感受并不明显,但在学校案件数据来看却有一定的说服力。
任祖平详细解释,“他们自己感觉不到,但是我们从数据是可以看到的。由于教育环节,我们的整个案件不是像人家一样递增的很快,我们基本上几年来是一条平的线,并且是往下倾斜的。考试题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实际状况,不是空中理论的说教,就是发生在周边的事情。因为我们说有没有效果,你不要看其他的,就看案件是下降还是上升,社会上这类案件事上升还是下降,这样一对比效果马上就明显了。”
电信诈骗案件频频发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不法分子窃取了受害者的包括手机号在内的个人信息。在注册网站、办理会员、网上购物,购买房屋等行为中,为何本应受到保护的个人信息频频被泄露?该类案件的侦办难点在哪?
南京市玄武区检察院侦监科科长周颖,办理过不少电信诈骗案件,而她本身也是个人信息泄露的受害者,接受记者采访时,周颖用的是刚办理的手机号码,因为原手机号接到的骚扰电话太多了,“每天最夸张的一天能接到11个到12个骚扰电话,最少一天有2个到3个”。
那么,这些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呢?周颖说,在警方查获的个人信息泄露源头中,有电信公司、快递公司、银行、学校、工商等部门的人员,他们利用岗位的特殊性,轻而易举获得了大量个人信息。还有一种,就是不法分子入侵计算机系统,获取用户的数据,“抓到的比较前沿的犯罪嫌疑人,得知他通过技术性手段侵入计算机新系统,因为很多的,尤其是一些政府网站或者企业网站的漏洞比较多,这些黑客利用这些漏洞,侵入系统就会获取一些数据。”
这些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通过QQ交流等方式,进行售卖或交换。类似的信息数据交易已经成了产业链,从源头到中间商再到买家。周颖介绍说,被买卖的个人信息主要用于商业用途和违法犯罪。商业用途,比如正在侦办当中的一起高考落榜生信息泄露案件,落榜生的个人信息就是被犯罪嫌疑人卖给了相关的学校,警方已经核实落榜生信息达26万条。大量高考落榜生的信息被倒卖,抓获的嫌疑人把数据拿到手之后,会跟二流学校比如民办学校合作,因为这些落榜生他们有可能涉及复读,就会打电话给学生。
违法犯罪,则更加直接,不法分子会入侵用户的相关财务账号,或者进行诈骗行为。
周颖介绍,“很多人的用户名密码会用同一个,这个网站的数据库被泄露后,被大量倒卖,开发一种快速比对软件,比对支付宝的用户名和密码,比对出来之后就可以当钱卖,有些人就会直接窃取里面的钱,支付宝里面对应的帐户,还有一种就是用支付宝来在淘宝上刷信誉。”
发生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者遭遇电信诈骗,很多人选择报警,但短时间内破案很难。周颖说,公安机关侦办方面,发现线索难,查到源头很难,不法分子遍布全国各地,跨省域调查也有难度。
第二,取证难。公安机关需要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电子数据来源,并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一一比对。如果进行人工复核,工作量非常大。周颖举例,“曾经办过一个非法获取信息的案子,他是有十万条,我们最后确定的是十万条,我们最终确定这些数据的真实性的依据,就是让公安花了大概差不多一个礼拜的时间,三个人坐在电脑面前逐条复核,他的身份证号码和你公安系统里面登记的身份证号码和名字是不是统一,因为现在这类案件办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没有一个相关的明确的司法解释,对于这种可不可以采取抽样,我抽取其中一部分,我比对,成功,是不是可以推定这几十万条都是真实的,这个没有一个说法。”
第三,此类案件的入罪标准并不明晰,相关法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到底非法获取多少条个人信息算犯罪,没有。基层司法机关要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标准。这个也是困扰我们最大的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