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审计署公告了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至2015年底,有19万套保障性住房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不能及时交付使用。有媒体总结,多地审计结果暴露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三大问题:十几万套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数以百亿元建设资金被闲置,数以万计的人员骗取保障房资格。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4%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或租住保障性住房。65.5%的受访者认为保障性住房审核不公开透明,存在黑箱操作。保障性住房被空置,48.9%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配套设施不好,居民不愿住或不能住。59.9%的受访者建议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
受访者中,目前租房住的受访者比例为20.1% ,48.0%的受访者自有商品房,25.8%的受访者跟父母居住,3.0%的受访者借住亲友房屋,1.5%的受访者住保障房。
72.4%受访者愿意购买或租住保障性住房
调查显示,72.4%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或租住保障性住房,12.3%的受访者不愿意,15.3%的受访者不好说。
调查中,24.3%的受访者没想过申请保障性住房,46.3%的受访者想过,没有申请,21.2%的受访者试图申请过,但没有成功,5.5%的受访者正在申请,1.3%的受访者申请成功了,没有居住,1.4%的受访者正在居住保障房。
山西省太原市某保障房小区的业主王进(化名)已经住进保障房小区两年了,但是小区南侧的道路依然是土路,下雨后泥泞不堪,使他非常困扰。
王进说,当初能有资格购买保障性住房他很开心,但是没想到住进来之后处处不方便。小区的绿化不好,也没有健身广场,这些都能够忍受,但是小区周围没有好的学校,交通也不太方便,“小孩马上就上小学了,想到以后每天要花很长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就很后悔买这个房子”。
受访者觉得目前保障性住房存在哪些问题?65.5%的受访者指出保障性住房审核不公开透明,存在黑箱操作,56.4%的受访者认为申请条件苛刻、覆盖面不高,43.9%的受访者指出配套设施不完善,42.7%的受访者认为地理位置不佳,36.8%的受访者认为建筑质量无法保证,32.4%的受访者感觉保障性住房变成某些单位的福利房,19.9%的受访者认为住房面积不合适,18.4%的受访者感觉户型结构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文钊表示,保障房一定要对申请者有吸引力。“申请人会做出选择,离市区太远,配套设施不好的话,大家会观望,继续等待下一轮保障房,处在保障房和商品房之间的人群有可能转而购买商品房”。
对于目前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保障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4.3%的受访者非常满意,29.3%的受访者比较满意,43.8%的受访者不太满意,14.1%的受访者不满意,8.5%的受访者觉得不好说。
48.9%受访者认为配套设施不好是保障房空置原因
调查中,48.9%的受访者认为配套设施不好,居民不愿住或不能住是保障性住房被空置的原因,43.5%的受访者认为与现行安居房政策不符,无法配置,38.7%的受访者觉得是质量有问题无法交付使用,38.2%的受访者认为相关地方执政出发点存在偏差,37.2%的受访者指出供需不匹配,35.6%的受访者认为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空置,32.5%的受访者认为是规划不走心不科学,29.6%的受访者归因于落实无计划没章法,25.3%的受访者认为考核机制不完善。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认为,一些保障房的空置是成片的,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房屋空置。“形成这么大体量的特殊类型的保障房空置,主要是因为政府在规划保障性住房小区、片区的时候匆忙上马,简单来讲就是房屋建设太快,基础设施滞后。一些项目申报、手续审批、道路交通协调等方面比较滞后、存在缺漏,影响验收,导致房屋盖好之后无法交付”。
胡小武表示,我们国家任何小区的建成、交付使用都必须达到验收标准,道路、水电气这些技术条件必须合格。一些地区房子都盖好很多年但一直没有交付使用,造成典型的空置。
“早期的保障房都规划设计在城市的边缘地区,乃至郊区,这对人们的入住、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利,配套设施也不全,使得交付了的保障房小区也有很多居民望而却步不敢去住。” 胡小武说,除此之外,一些保障房小区里有很大数量的拆迁安置房,有些地区按照补偿原则可以分给一些家庭好几套房子。“比如一个拆迁安置小区平均一家两套房,但是住户住一套就够了,在一些三四线的城市又没有什么租赁的空间和机会,基本上住一套空一套,这些情况都存在,总体上构成了一个大体量的保障房空置”。
对于改进保障性住房,59.9%的受访者建议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51.2%的受访者建议降低廉租房租金标准,49.9%的受访者认为应细化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的标准,43.3%的受访者建议提高房源的质量,42.9%的受访者建议提高住房租赁补贴,38.4%的受访者指出要提高决策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38.2%的受访者建议在选址、配套、分配等方面科学决策,29.2%的受访者认为需要精细化管理,明确监管负责的问责机制。
李文钊认为,要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监督机制。一方面住建部门每年要对保障房进行监督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向社会公开信息,政府计划建成多少保障性住房、什么时候建好、能分配给谁,每年向社会公开,由社会监督,完成不了就会形成压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促进问题的解决。
胡小武说,一边楼盖好了因为不具备交付条件迟迟搬不进去,一边有的人没地方住,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针对这些情况应抓紧办好各种相应的建设手续,加快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让那些已经盖好的保障房小区能早日达到交付条件,让有需求的保障房受益群体尽早地搬迁入住。“比如说已经建在边缘地区的保障房,未来城市规划时,可以优先规划地铁线路,提供补偿措施,或者提高主干道的交通便捷性等”。
“完全可以在非边缘地带规划保障房小区,有些小区建那么远,都到乡下去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完全不可取。”胡小武说,对于未来或者下一步将要建设的保障房小区,建议不要建在边缘地带,保障房小区也应该建在较便利的城市地带,拥有好的、齐全的配套设施,让保障房小区也能够享受到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的利好,现在很多地方明确表态,要把保障房小区建在有地铁交通线的地方,“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
胡小武认为,通过提高保障房小区的品质,将其规划在市区地带,有利于城市的繁荣,“保障房小区的居民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王品芝)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