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与北航签约仪式现场。
成都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正式联姻。8月30日,成都市北航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将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打造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项目总投资上百亿元,分别与新都区和彭州市合作,开展北航成都航空航天发动机研究院和北航成都航空动力创新研究院两个项目。
北航落户成都,将带来哪些重量级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说,他正在攻坚“火机计划”,这是火车与飞机项目结合的形象比喻,就像给高铁装上飞机的翅膀,让高铁的车轮悬浮起来,速度翻倍,运营时速将达到约 650 公里。他打算将这个项目落地到成都进行后续研发。
闪电牵手
首次考察“一见钟情”
用时仅百天就签约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是四川人。今年3月,他第一次来到成都科学城。“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把这个地方推介给北航。”让王华明没想到的是,机会很快就来了。今年5月,北航党委书记张军带着十多人的考察团来到成都,一眼就“相中”了这里。
王华明说,回到北京后,他隐约觉得这次考察一定会有所收获,但没想到合作推进速度这么快。短短3个月后,北航就和成都签约。
北航为何对成都“一见钟情”?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告诉记者,成都有一种航空航天的产业氛围。成都有成飞工业、成发航空等企业,同时北航在成都有3000多校友。这已经形成了一股情感上的纽带。另外,成都科学城争创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也符合北航的发展定位。
这是继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都分院、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落户成都科学城后,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又一个校地创新协同发展的案例。
投资百亿
成都科学城落户4大项目
最快明年2月开建
据悉,这次合作以“一体两翼”的方式开展,一体是指北航与天府新区开展合作,共同在成都科学城打造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两翼是指北航分别与新都区和彭州市合作,开展北航成都航空航天发动机研究院和北航成都航空动力创新研究院两个项目。
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总共投资上百亿元,一期投入50亿。该项目整体规划占地面积1116亩,包括4个重点项目,分别为北航创新研究院、北航创新科技园、北航成都研究生院、北航天府国际交流中心。其中,北航创新研究院规划用地面积约123亩,北航成都研究生院规划面积约637亩,北航创新科技园和北航天府国际交流中心规划面积约356亩土地。
据悉,北航创新研究院将于2017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10月投入使用;力争2017年6月前启动北航科技园、北航天府国际交流中心、北航成都研究生院的建设。
智力支持
汇聚6名院士
千名人才5年内赴蓉
一大批高精尖的人才也将随之入驻。据介绍,北航创新研究院将一次性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徐惠彬、刘大响、王华明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江雷等6名院士落户成都科学城,且6名院士都有项目。
除了资深院士,本次合作还将为成都注入一大批青年人才的“新鲜血液”。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说,北航成都研究生院是北航设在西部的人才基地,向成都进行人才输血,相当于北航在成都设立的“分院”,重点围绕智能制造、航天数据、量子与微电子、新材料、仿生材料、医疗器械等方向进行研究。“这里不仅有学生,老师,也有教室和教学器材。”房建成估计,5年内北航将有1000名人才来到成都。
此外,房建成说,联合国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教育培训中心设在北航,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带动下,未来将有不少国际人才来成都探讨研究相关科研技术。在北航天府国际交流中心,将开展与全球170余个高校相关的培训任务及国外留学生培养。
|热点项目点击|
给高铁装上“翅膀”
运营时速提高到650公里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提出了一个设想:“火机计划”。就像给高铁装上飞机的翅膀,可以使现有高铁的运营时速提高到650公里左右。
“这个技术不是让高铁飞起来,而是让轮子悬浮起来。”江雷说,用空气动力学悬浮代替超导磁悬浮技术,是航空技术与高铁技术的融合,降低车轮摩擦,能让现在的高铁运营速度翻倍。这个项目计划落户北航创新研究院,在成都继续下一步的研究。
3D打印大飞机
成都智能制造将再上台阶
今后大飞机可在成都打印生产。除了高铁,北航创新研究院还有不少项目。其中一个是3D打印。房建成说,传统的飞机制造都使用模具,以后都可以用3D打印大飞机,不仅节省材料,而且经济高效。
北航创新研究院将重点开展以民航数据为代表的空天数据、以航空发动机高温材料技术为代表的特种功能材料、以量子陀螺为代表的微纳电子、以3D打印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链接|
北航成都航空动力创新研究院:北航与彭州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合作,建设北航成都航空动力创新研究院、大学科技产业园。
北航成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北航与新都区合作,在“成都航空发动机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基础上,建设北航成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和创新创业特色科技园。
北航与西华大学开展“1+1”全面合作:双方将以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建设为契机,在师资引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华西都市报记者刘秋凤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