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老人被忽悠花天价养生 隐瞒子女花光140万 来源:BTV科教
然而,当前养生市场的乱象,又着实令人忧心。打开电视,有“专家”告诉你,“每天喝养生粥,能预防骨质疏松”;收听广播,有“患者”谈亲历,“吃了XXX,我的糖尿病居然好了”;打开书本,“资深专家”提醒你,“提早祛湿补气,你可以活到120岁”;即使宅在家里,打开手机也能看到,“医生都救不了自己,如何来救你?养生不是消费,而是给你续命!”……
巨大的养生需求催生出了鱼龙混杂的养生市场,而由利益催生出的养生乱象,其实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社会病。
养生市场怎个乱字了得
■ 半月谈记者
朋友圈里被各种保健养生信息刷屏、老人迷信各种养生“秘籍”、疯狂购买各种保健品……近年来,养生信息传播混乱,很多人已深受其害,却仍深陷其中。
骗局瞄准老年人
青海省西宁市的李月芳老人年逾七旬,平时身体除了血压有些高没别的大毛病,所以一直吃降压药缓解头晕等症状。从去年冬天起,老人经常在广场上和一些晨练的同伴收听收音机里面的养生课。经不住各种充满诱惑的宣传,今年3月初,老人拨打热线电话并先后花7000多元从沈阳邮购了五盒“清基胶囊”开始长期服用。
“听收音机里面讲,人之所以生病和衰老是因为自由基、血锈存在于血液中,导致免疫力低下,从而使血液到达的器官都受到影响。食用‘清基胶囊’可以给体内‘大扫除’,提高细胞活力,保护各器官,延缓衰老。”李月芳老人说,听了热线电话里卖药“专家”的话,她便停服了降压药,专吃这种保健品。刚开始服用时,她没有明显的感觉,慢慢地,身体越来越差,并时常眩晕。今年6月的一天,李月芳突然在家晕倒,检查后发现因停用降压药,患有脑供血不足、多发性血管狭窄。至今还躺在病床上的李月芳“后悔得肠子都青了”。
类似情况并不鲜见。
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有人提问:“有被养生节目洗脑的家人是怎样一种体验?”竟然得到了1000多个回复。
其中一名网友说,公公退休前是化工企业的总工,婆婆是西医(药剂师),然而两位老人沉迷于电视养生节目和各种养生课,家里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各种保健品堵得只能侧着身走。两位老人总共近8000元的退休工资,本来在当地二线小城是完全够用的,结果他们买一床红外线全能治疗被花去5000元,买一个“杀死癌细胞”的保健杯1500元,买一个小分子净水机2000多元,诸如此类的举动,完全劝不住。家里堆积的各种保健品可以传三代了。最惨痛的是,婆婆7月初的一个晚上突发脑梗,送到抢救室后,公公翻遍全家,存折上只剩下220元钱。而公公还在说,有些保健品可以预防脑梗的,要是早点吃就好了。
在深圳,半月谈记者以“找工作”为由进入深圳市福田区一家养生器械门店,经攀谈,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穿着和聊天内容了解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以免费活动吸引他们,留了电话加了微信,进门之后再推销各种产品。”
随后,店内一款号称能够防癌、抗衰老的养生床吸引了55岁的李女士注意。这样一张床垫要价两万多元。在养生门店,一名自称是预防医学养生专业的工作人员向李女士介绍,在这种床垫上睡一年以后,“一般的心脑血管病就没有了,像脑淤血、糖尿病、高血压也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甚至可能治愈”。在这位工作人员口中,一张床垫就能祛除百病,不但能治好老人常见病,甚至对癌症都有效果。李女士兴致勃勃地进行了体验,期间销售人员提供饮料茶点、赠送礼品,并提出当日交定金就能赶上按月现金返还的活动,这让李女士动了心,当即掏钱交了500元定金。
记者采访发现,还有不少没有中医执业资质的美容院、养生馆、SPA或者足疗店,居然为患者号脉诊疗,随意给人扣上“气血两虚、脾胃不和”的帽子,对所有体质不加甄别地进行艾灸、拔火罐、刮痧等“套餐治疗”,让人伤财更伤身。
朋友圈里的“伪养生”
除了不少老年人深陷养生迷局,微信朋友圈里的“伪养生”也是铺天盖地。
朋友圈里时常可以看到类似“中医秘方根治白发”“几元钱治好你的白发”的帖子。一名26岁的安徽籍硕士研究生,为了找个好工作,下定决心治疗脱发,按照朋友圈帖子的说法,4个多月内服下了5.9斤何首乌,结果在体检时被查出药物性肝功能异常,之后肝脏迅速衰竭,抢救无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近日,记者在健身房锻炼时,听到两位四五十岁的中年女性在闲聊。
“你喝红豆薏仁儿水了吗?”
“喝着呢!网上说疲劳、便秘、脸色不好都是湿气重,喝那个祛湿,还降三高呢!”
“我也是从朋友圈看到的,就天天用破壁机打着喝。”
“打着喝?不是要煮粥吗?”
“啊?我看的是打碎后用牛奶冲服啊!”
“应该是都可以吧,我看的那个帖子光点赞就2万多,其中还有专家说怎么吃都有效。”
“对对对。我喝一礼拜了,你看我是不是气色好多了?”
“真是呢!回去我也接着喝!”
见记者听得认真,其中一位要求加微信:“姑娘,回头你也喝,对身体好着呢!”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这些虚假信息来源主要有三类:一是网络,如微信公众号、商业健康网站等;二是传统媒体的养生保健节目及购物栏目;三是保健品和器械厂家做的讲座式营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自媒体上的健康保健信息,由于缺乏把关人,各种伪养生甚嚣尘上。
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就曾推出一期《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报告分析了自2015年4月10日至6月5日的周举报数排名前100位的谣言,共600篇公众号文章,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养生、疾病、金钱,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为主题的谣言占55%。
腾讯微信团队也曾发布称,2015年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超过2100万次。其中健康类谣言数量众多。从内容类别来看,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最多,占到32.2%,提到癌症的占30.8%。“致癌”“致命”“致死”等危言耸听的词汇频繁出现在健康谣言的标题中。
透过数据看乱象
2015年11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十大保健食品虚假宣传广告,其中9种都是与降血糖、血脂和抗衰老有关的,一个与减肥瘦身有关;2015年9月公布的8个案例中,5个和老年病有关,2个和提升性功能相关,1个与瘦身相关;2015年8月的12个案例中,10个与老年病有关,2个与补肾有关……
记者不完全统计了2015年至今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60多起保健食品虚假广告发现,其中80%都与治愈“老年病”有关。例如,通化颐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理气舒心片”,该药品为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介发布广告,却通过广播健康咨询方式发布虚假广告,利用患者宣称“用了3个月,心绞痛不疼了,血压都下来了;两个疗程彻底治好了心脏病”等。
通过词频分析这些产品的宣传发现,“彻底治疗”“无副作用”“去根”“防止复发”等说法也是广告中较常出现的。例如,陕西白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灵仙跌打片(广告中标示名称:灵仙片)”,就号称“连续服用1大盒,风湿病彻底痊愈不复发”等。
记者梳理发现,这些广告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无非是利用各种手段,夸大疗效,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将自己包装为神药、神贴。
一是“药到病除”型:含有不科学的表述功效的断言或者保障。违法广告往往宣称“一吃就好、几天见效”,这些药品对病症似乎有攻无不克的“能力”。二是“包治百病”型:夸大产品功效和适应范围。明明只是保健食品,却恨不得宣称对高血压、前列腺、高血糖等病症统统有效,一剂下去,所有病灶都能迎刃而解。例如,保健食品“天光牌盐藻天然胡萝卜素软胶囊”,其广告竟宣称“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血栓后遗症、前列腺等多达500种疾病,不用吃药自愈”。三是专家、患者“站台”型:利用医疗科研院所名义或以专家、患者名义和形象做功效证明进行虚假宣传等。“专家”鼓吹,“病人”现身,初看以为是健康讲座,实际上是推销产品。
而这些虚假宣传的产品价格往往不菲。2016年上半年,上海保健食品推销问题情况报告显示,在115件提及价格的投诉举报中,52.2%的市民购买价值过万元,最高者达到14万元。上海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岳父母在听完讲座后购买的一种名为“灰树花胶囊”的处方药,一个月的发票就有40000多元。※
乱象的背后是社会病
■ 半月谈记者
当今社会正处于养生需求释放、供给规范滞后的错位期。因此,由利益驱动催生出的各种养生乱象,折射出了转型期的社会病。其中,利益驱动背后有道德问题、监管漏洞背后有体制问题、查处乏力背后有机制问题。
利益驱动
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保健品行业规模将突破4500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表明保健品的社会需求非常之大。但是,由于我国保健品行业历史短,目前还有许多不规范之处,乱象频出。
记者采访的几名销售保健品的“资深人士”介绍,经销老年保健品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利润十分惊人。在他们这行,流传着太多“一夜暴富”的故事。有人以一款“仿冒”的维生素保健品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种维生素的原料价格约为 23元/千克,按照每瓶100片、每片含70毫克这种维生素计算,1千克原料即可以制作约140瓶。即便加上包装、营销等各种费用,以100元左右的市场价出售也可获得暴利。
有知情人士透露,保健品市场的价格体系是完全市场化的,自由定价使得保健品价格缺乏理性标准。“高达100%至200%的毛利率并不鲜见。”推销保健品近两年的王梅说。
而朋友圈里一篇篇点击量100000+的养生谣言背后,则是部分自媒体在编造惊悚虚假消息骗取点击率。
“正是因为耸人听闻,所以这些荒谬可笑的健康谣言才会引发公众高度关注甚至恐慌。”安徽省食药监局政务微信发布人孙斌园介绍,2015年,微信朋友圈里代表性的健康谣言有:牛奶中的肉毒杆菌可致儿童白血病、小龙虾是处理尸体的虫子、植物油做饭可致癌、wifi辐射损害健康、吃猪血鸭血可以清肺防霾、喝青麦苗汁可防癌等。这些谣言都是抓住了公众的恐慌心理,利用敏感的话题如雾霾、癌症、辐射等进行编造,内容均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表述简单明了,结论斩钉截铁,让不少受众深信不疑、纷纷转发。
一家论坛网站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日常托管着多个商业公众号,其中不少都按照用户的点击率和转发次数来收取佣金,而要想把点击率做上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复制、粘贴这些耸人听闻的健康问题。
为了推销产品编造相关养生知识也是商家的惯用伎俩。
“养生其实就是养生意。”一名曾经从事电视购物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为了使得推销的产品具有诱惑力,许多厂家都大打健康牌,宣称自己的产品具有立竿见影的养生保健功能,从而价格倍增。如一款研磨功能的食物料理机被吹嘘成“破壁养生料理机”,售价动辄上千元。其宣称能够将水果等打成极细的果汁果泥混合物,充分释放食物营养,而事实上专家称这种破壁料理除了让食物的口感更好外,并不具备所谓养生功能,相反还破坏了食物纤维。
记者采访了解到还有的厂家已经把这种保健推销术从电视购物延伸到自媒体、电视专题节目、微信朋友圈等等,全方位立体化对消费者展开“洗脑”。如一个名为涵曦lajato的品牌,旗下有瘦身、美容针等产品,不仅通过朋友圈微商进行刷屏,而且曾经在一档知名美容栏目上进行推荐,线下还给消费者开设讲座。记者调查了解到,在国家食药监总局根本查不到相关产品的卫妆准字,该公司的注册地竟然是北京的一家宾馆客房。
监管漏洞
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前养生行业普遍存在标准缺失的情况。
以中药为例,深圳市食药监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执法人员介绍,中药材由于缺乏统一的炮制工艺规范和定量标准,使不少中药饮片的质量监管处于空白状态。以中药饮片农药残留为例,目前中药材生产的国家标准是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制定实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也就是说,这个标准沿用了14年。而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而各省市的标准又不统一,这成为令执法部门头痛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养生领域“李鬼协会”很多,且混淆视听,症结在于监管错位。卫计委只能管住医院,对相关山寨协会却没有执法与处罚权;协会属于社会组织,管理权归属于民政部,保健品药品的监管权又在食药监部门。在发现问题后,卫计委只能联合工商、食药监等部门一起行动,查处效率大打折扣,真正找上门时,山寨协会和个人早就“金蝉脱壳”了。管理权与执法权的错位还导致监管力度不足。以教人喝尿养生的“中国尿疗协会”为例,该组织在被曝光后依旧活跃,多个尿疗QQ群的群友就将近4000人,不时有人分享“我喝我尿养我生”心得、探讨尿疗效果。
同时,我国食品药品行业协会自律程度还比较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介绍,在食品药品领域,我国的行业协会虽官方色彩浓厚,却不能很好地代表本行业所有企业的共同利益,起不到协调本行业之间的经营行为、维护行业声誉的作用,导致大量本该由社会中介组织完成的工作仍然压在政府身上。
专家建议,正本清源不是仅靠曝光名单这么简单,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厘清部门职能,又要完善分工合作的办法及问责程序,统筹各方力量对养生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查处乏力
我国正在推进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不少市、县、区已经完成了工商、质检、食药监部门“三合一”改革,有的地方实现了食品药品监管所、工商行政管理所“二合一”的改革。但记者调研了解到,基层稽查工作还面临着执法人员、检测经费、执法车辆、检查装备不足的困境;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后,还存在着基层机构上下不对应、归属不明确等问题,原来的队伍体系、工作机制和工作部署已重组,稽查执法的机构建设、考核评价、内外协调等制度机制还有待完善。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违法广告多次被地方监管部门“点名”查处,却仍在继续发布,性质极其恶劣。面对曝光和处罚,一些企业的违法广告竟然换个名称继续发,成了违法广告的“钉子户”。
药品、医疗器械以及保健食品违法广告一直禁而不止的背后,既是一些企业屡教不改,也是违法成本过低所致。专家呼吁,应加强部门和地区之间的执法联动,完善黑名单和行业退出制度。
常识欠缺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博士、公众号“食品那些事儿”作者钟凯说,他在不久前就“街头便宜烤鸭是速成鸭”“超声波洗菜器可以祛除农残”等谣言进行了科学解读。钟凯认为,大部分养生保健谣言在科学面前“不堪一击”,公众之所以会盲从,还是因为没有鉴别能力。正本清源,国家有关部门和媒体必须联手发力,打造权威平台,发布科学声音。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的微信公众号良莠不齐、媒体从业者缺乏专业背景知识也是谣言呈现“病毒式”扩散的原因。“专业传播必须有一定的门槛。”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厉曙光说,国家目前对健康网站有相关规定,如必须取得互联网医疗信息服务许可证,但是对于健康公众号等自媒体却缺乏监管,今后应该对自媒体“把关人”进行资质认定。※
科学养生,倾听专家建言
■ 半月谈记者
树立科学养生观
里约奥运会上,在菲尔普斯等运动员背上留下紫红色印记的“火罐”走红,引来不少人尝试。中医专家指出,拔火罐是泻法,只适合正气足的体质,阴虚等体质慎用。
近年来,新生儿妈妈产后流行喝“生化汤”。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赵学军提醒,生化汤虽然是古方,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产妇。“医生都会根据患者体质对药材进行增减,很少照抄古方,古方用得不对也会伤身,切不可自作主张作把汤药当成保健品。”赵学军说。
当今各种“伪养生”大行其道,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是科学养生。
赵学军透露了一条甄别养生谣言的“黄金法则”:凡是没有使用条件、不考虑个体差异、没有限量和使用范围的养生“妙方”,都要打个问号。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唐萍说,不少畅销的养生书籍、微信公众号是以新、奇、特的观点吸引受众,而忽视了科学性。唐萍建议,宣传健康知识要将科学性放在第一位,杜绝虚假养生信息传播。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博士钟凯认为,虚假保健信息能广泛流传、各种不合格产品能够销售火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公众缺乏健康常识。他特别提醒,在保健食品领域有“两大定律”应该让每个老年人记住:国家没有批准任何一款提升性功能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不得宣传任何治疗作用,其归根到底只是一种食品。
日常保健要适度
养生离不开辨证施治,保健也要适可而止。
近年,参加马拉松比赛被各大运动品牌塑造为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选手完赛后咬着奖牌拍照发朋友圈还能在社交圈中树立阳光、坚韧的健康形象。不少“跑马”爱好者甚至按照“世界马拉松地图”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巡回参赛“跑马”。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全马”“半马”还是10公里赛,都曾被报道发生过猝死事件。那么参加极限长跑运动究竟对健康有利还是有弊?
深圳市老中医协会赵黎红主任说,看着工作疲惫的白领在健身房挥汗如雨,老人们为了锻炼而爬山越岭,真为他们捏一把汗。日常生活的健康原则是适度适量,体质阴虚内热者、老年人不宜过分锻炼,否则会导致体内微量元素随体液过量流失。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体质也是动态变化的过程。“经常有人问我他(她)是热体还是寒体?平和还是气虚?其实没有一个人体质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季节、时令、压力等变化而阶段性地变化。因此,日常锻炼负荷的选择也要根据身体状况加减。”赵黎红说。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余曙光说,现在的中医养生呈现出越来越娱乐化、利益化倾向,甚至有很多错误的方法被捧成“万能灵药”,对公众形成了很大的误导。“不少人认为,中医养生就是吃什么,有人一上来就问你,吃什么可以一劳永逸。”其实,关注养生的人,都应该了解治未病的理念,采取整体调节、辨证施治、动态观察、全程管理、多种保健手段综合运用,守护自己的健康。
多管齐下治未病
现在很多人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养生就是吃补品,这是不正确的养生观。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随着医疗环节的端口前移,治未病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深圳市卫计委主任罗乐宣表示,要从慢病管理、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等方面着手治未病。从治病向治未病倾斜,是深圳医改的一大亮点。
在健身条例与医保制度的引导下,医疗机构已开始调动市民科学养生的积极性。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罗湖中医院推广治未病功能保健操,医生手把手地向适应人群传授八段锦养生功法。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双桂街道五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建立了专门的治未病中心,大力推广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耳压等中医综合保健手段。
余曙光建议,可以考虑建立中医养生专家库,每年开展巡回讲座,普及正确的养生办法,发挥正规中医药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作用,教给人们科学养生。
据悉,成都中医药大学已梳理出影响居民养生的4个维度指标、16个具体指标,将其进行量化后构建了可衡量居民中医养生状况的定量描述和比较分析工具——中医“养生指数”计算模型,并据此对成都、北京等地部分居民开展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居民的中医养生水平处于一般状态。“该养生指数计算模型对于推动中医养生知识普及、指导居民养生活动、引导中医养生产品开发等,具有参考价值。”余曙光说。※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访文化学者李土生
■ 半月谈记者 张曦
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8月底的北京终于告别了酷暑,迎来宜人的秋风。一个丽日蓝天的下午,记者就养生话题采访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土生国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客座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李土生。李土生的观点是:“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半月谈记者:请您谈谈怎样理解养心?
李土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养生”理念的是道家,《庄子·内篇》中所称摄生、道生、保生,讲的就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养生百法,首重养心。
古人很重视人的“心性”,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强调“心性”的文化。古代先贤普遍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心性”决定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强调:“心者,身之主宰。”《黄帝内经》认为,“心者”乃“生之本、神之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寿世青编》是一部养生专著,由清代名医尤乘撰写。作者指出:“古神圣之医,能疗人之心,预使不至于有疾。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逐末也。”
半月谈记者:那么,能介绍一下古人是如何养心的吗?
李土生:古人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为基础,融合了儒、释、道及百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综合来说,古人养心主要通过神、情、德三种方式。
半月谈记者:如何通过养神来养心?
李土生:在古人看来,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反之,则身体羸弱。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与魄(形体)的统一。如果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则形神相依,可以长寿。老子提出两个原则: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贪得。”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欲望不止,就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久必会扰动心神,影响健康。二是“致虚极,守静笃。”养神须凝神敛思,用心专一,才可使思想高度集中而不分散,维护心神的安定状态。所以,道家在养生观上既主张养形,更主张养神。
半月谈记者:对有些人来说,“少私寡欲”说到容易做到难。
李土生:其实,儒家和道家都强调“寡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说,最好的养心就是减少欲望,欲望少的人,存不下什么的少;欲望多的人,能存下什么的也少。
当然,古人讲的“寡欲”绝非是消极逃避和无所作为。正因为“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古代先贤才强调“清心寡欲”,目的是鞭策人们培育并保有正能量,防止被负能量侵害身心健康。
半月谈记者:“以情养心”怎么理解呢?
李土生:儒家认为主要是通过改变自己性格,纠正错误认知,调节负面情绪,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一是要“情志中和”,喜怒哀乐皆应保持安和适中,情感的发泄也要有节有度,不宜太过。二是“移情易性”,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通过排除内心的杂念和抑郁,改变不良情绪和习惯。“移情易性”的方法很多,可根据自身条件、环境等,采取不同措施灵活运用。如《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千金要方》说:“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
半月谈记者:“修德”与养生有着怎样的关系?
李土生: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东晋名医葛洪说:“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这些观点都是强调重视道德修养,宽以待人。
儒家的养生学说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孔子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会中正仁和。西汉大儒、思想家董仲舒说:“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心。”一个人如果内心平和中正,自然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取烦恼。相反,那些品格不高的人整天盘算的就是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其内心世界往往失去平衡,身心健康就会受到伤害。
半月谈记者:古人的养心之道,对今人有什么借鉴意义?
李土生: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压力较大,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压力和挑战,就会带来诸多心理问题。近年来,自杀率、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就是例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类已从“躯体疾病时代”进入了“精神疾病时代”。养心,对今人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古人以养心为核心的养生文化,对今人来说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半月谈记者:您认为今人该如何养心?
李土生:一是要达观,要有理想信念。养心的关键是要保持心情舒畅,人的情绪和健康是紧紧相联系的,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健康的寒暑表”。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要善于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做到不钻“牛角尖”。
二是要恬淡,要淡泊名利。心静如水是养心的极致。生活力求淡泊质朴、心境保持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诱惑、内不为情绪激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道德修养之“水”降名利欲望之“火”……有了良好的心境,就会心安神畅,延年益寿。
三是要怡情,要情趣健康。所谓“钟鼓道志,琴瑟乐心”,琴棋书画等高雅的业余爱好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比如,音乐可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书画是纸上太极,提笔挥毫可使人凝神静气,物我两忘。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健康的兴趣爱好,必然能达到“以不养养之”的神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