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在武汉展开 体现超大城市担当

2016年10月13日 17:30   来源:长江日报   

  入夜,南太子湖创新谷在城市灯火和楼宇的映衬下格外夺目。“南太子湖创新谷”目前已签约落实一批创新项目入谷,包括大唐—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威睿科技VR研发体验中心、创新谷云计算中心、世界顶级工业机器人展示服务中心等 记者郭良朔 摄

  编者按

  全面深化改革,4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正在武汉推进实施。这些改革试点突破了哪些体制机制障碍、探索了哪些做法和经验、对国家战略实施发挥了哪些作用、对武汉加快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带来哪些变化?今日起,本报开设“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武汉改革进行时”专栏,报道我市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探索。

  本报讯(记者蒋太旭)全面深化改革,武汉作为中央明确定位的“超大城市”,目前正在推进实施4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昨日,长江日报记者从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这些国家级改革试点呈现数量多、含金量高、覆盖面广、更加注重基层探索等特点,推进成效较为显著。

  据统计,这些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大多数是近年来密集获批的。仅2015年1月以来,我市就获批国家级改革试点23项。同时,我市承担的这些改革试点逐渐从涉及具体工作层面的专项型改革试点向承担国家战略的综合型改革试点转变。

  去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武汉同京津冀、上海等地区一起被中央列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去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知识产权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联合下发《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内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决定在10个省市和5个国家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武汉成为中部唯一的试点城市。

  今年8月下旬,以武汉片区为主体的湖北自贸区正式获批,将推动武汉在全球范围内聚集生产要素,参与经济全球分工与竞争,建立融入全球投资、贸易、创新的新格局,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从4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分布领域看,经济发展领域14项、社会民生领域13项、城市建设领域8项、生态文明领域4项、行政司法领域1项;涉及全市9个区(功能区),其中,东湖高新区2项、武汉开发区1项,黄陂区2项、蔡甸区3项、江夏区4项、硚口区3项、武昌区2项、江汉区1项、新洲区1项。

  40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中,有19项的试点主体为区级及以下单位,约占总数的一半。其中,区一级的18项,街(乡镇)一级的1项。市改革办负责人说,改革试点不断向基层延伸,体现出中央在对改革试点进行顶层设计时,更加注重基层探索和精准施策。

  市改革办负责人介绍,全市各级各部门将改革试点作为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其中,我市将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今年7月13日印发的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细化为137项创新改革试验任务,目前已有九成任务启动。在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方面,我市探索实施的“投贷联动”模式成为重大突破。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认为,中央将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赋予武汉,进一步彰显了武汉作为超大城市的重要地位,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更加明晰,这些改革试点探索的做法和经验将对国家战略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同时,这些改革试点叠加给武汉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可通过改革加快实现发展动能转换。武汉与上海、重庆并肩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三座核心城市,将分别引领长江中游、下游、上游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体现出一个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担当。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