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讲述自己和女儿的写信经历 摄影实习生 秦天 摄
大二女生李梦洁(化名)每隔大半个月,就会收到父亲从长沙寄来的信件。在外人看来,这样的来信值得羡慕,但信中却是各类哲学道理,还要求女儿看完信后“谈感受”。昨日,父亲李先生(化名)的教育方式引发热议,李先生也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反思。李先生说,他依然会坚持给女儿写信进行教育的方式,但在内容上可能会有所改进。
昨日下午,在看过成都商报的相关报道后,李梦洁的父亲李先生与成都商报记者在电话中,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
李先生说,长期以来,他坚持给女儿发哲理短信,给女儿写信传授人生哲理的方式来教育女儿,这样的行为很有必要。但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李先生也表示,女儿曾出现反感、排斥的情况。
昨日,李先生在电话中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在看到报道后也进行了反思,“希望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女儿更为接受。”“或许之前让她学老子、学庄子确实深奥了点,女儿曾经说:‘爸爸,信息少发一点,基本道理我懂了,大道理我没有社会经历(做基础),说了也不懂。”李先生说,他还会坚持继续给女儿写信,但会改进信里的内容。“尽量多用一些故事,一些案例,来引导她的兴趣,主动来学习,少讲一些空洞的道理。”
对于父亲写信的方式,李梦洁昨日告诉记者,父亲的出发点是为了她,她能够理解父亲的苦心,能够接受父亲通过写信来传授哲理的方式。
她表示,以前每天一条短信的时候,确实不能接受,也吵过很多次。现在父亲通过写信的方式,频率比以前大为降低,也给了自己缓冲的时间,她表示能够理解,“在我的接受范围之内”。“最近读完信后通过视频与他谈学习后的感受,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现在基本上是引导式的讨论了。”
李梦洁说,虽然自己对之前父亲的教育方式有反感,但父亲所传授的知识还是有用的。“人的一生可能会犯很多错误,父亲传授的这些知识,可以让我少犯错误。”在被问及今后会不会给父亲写信时,她说:“也许会吧,未来的事谁知道呢。”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教育专家游永恒认为,李父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将成年人主观意念强加于子女身上,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教育方式需要改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引导,特别是在高中、大学以后,孩子对事物逐渐有自己的看法,这时应当给子女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游永恒看来,李父一直坚持给女儿传授哲理知识,一方面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强烈控制欲的表现 ,他希望女儿达到自己的要求。由于没有达到,便存在不放心的心理,有一定强迫倾向。
成都商报记者 张肇婷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