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系列报道之十八:江西赣江新区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支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按:国家级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引领全面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国家共批准设立18个国家级新区。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2015年以来,各新区勇担使命,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保持了经济良好发展势头,探索形成了一批体制机制创新的好做法好经验,向社会传递出经济向好、稳中有进的积极信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示范,为全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促进新区健康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重庆两江新区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现将会上各新区提供的工作进展材料摘编刊发,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江西赣江新区(以下简称“赣江新区”)规划范围465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6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70亿元,工业总产值19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3亿元。
一、工作进展
为推动赣江新区申报设立和建设发展有关工作,江西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地市和四大组团的积极性,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一)坚持高位推进。江西省把新区建设作为全省区域发展“头号工程”。省委书记、省长多次赴新区调研,现场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挂帅的新区协调推进小组;完成了南昌经开区、临空经济区、桑海开发区“三区合一”整合,形成大昌北格局;将共青城市、永修县纳入省直管县,进一步理顺与原行政区的关系,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二)坚持高标准开发。一是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完善。昌九大道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车,昌九高速“四改八”扩建工程开工;武九客专、昌吉赣客专、九景衢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以新区为核心的大“十”字高铁格局加快形成。城市轨道交通、航道港口、机场航线等新建、升级工程稳步推进。二是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全面铺开。建成园区道路80多公里,水、电、气、污水管网等市政配套设施同步推进。三是园区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已在南昌临空经济区建成30万平米、共青城32万平米、经开区11万平米标准厂房。四是科教人才等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建成了腾讯青年众创空间(南昌)、北大科技园众创空间等众创平台。共青城南湖科教城新进驻5所省属高校二级学院建设全面启动。
(三)坚持高品位招商。积极推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发展。昌北组团引进新加坡丰树、欧菲光、腾讯众创空间等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近20家;临空组团引进航天通信手机、鸿利光电等近20个高端、前端、深端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共青组团:引进汉能光伏发电、中俄商贸城等项目;永修组团星火有机硅一体化项目竣工投产。
(四)坚持大胆改革试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要求,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主要员工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创新投融资模式。发起设立了规模为临空创新股权投资基金和江西振兴发展基金,实现股权基金融资13亿元。率先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推行行政审批“一口受理”、“并联审批”服务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
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打造引领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按照“一年有框架、两年有形象、三年有效果、五年大发展”目标,以大投入推动大建设,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以大产业促进大集聚,以大创新激发大活力,增强新区集聚力、创造力和辐射力。
(二)建设高端产业新集聚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现有产业特色,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性电子商务产业中心、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等。
(三)培育改革创新新引擎。促进各类创新试点、改革试验向新区集聚,在行政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创新创业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四)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依托南昌综合保税区、空港物流枢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分工协作,积极复制自贸区成功经验,大力开展产业合作对接,,打造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开展跨境电商试点示范,培育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新优势。
(五)塑造生态宜居现代新城区。将城市建设与遵守山水自然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做好“显山露水、治山理水”文章。坚持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建设富有魅力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城。
(原标题: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系列报道之十八:江西赣江新区着力打造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支点)
本文来源:发改委网站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