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街养老服务驿站,社区老人参加插花活动。资料图片
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副市长王宁所作的“贯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议案办理工作的报告。
会议透露,今年年底前本市将完成全市失能老人筛查。2017年,本市将支持建设300-50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市人大建议相关部门就居家上门医疗服务政策出台时间表。
京华时报记者沙雪良
□报告
年底前完成全市失能老人筛查
今年1月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共165位代表对市政府关于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情况报告提出了465条意见建议,经人大内司委汇总、整理和分析,形成《审议意见》交市政府办理。
在昨天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上,副市长王宁作了“贯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议案办理工作的报告。
王宁介绍,2016年,市财政安排支持老龄专项资金12.88亿元,较2015年增长27.3%,其中居家养老投入8.52亿元,较2015年增长17.8%,专门增加设立养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2亿元,纳入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统筹管理。
市老龄委介绍,本市简化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入市程序,《条例》实施以前,全市共有居家养老服务企业172家,《条例》实施一年多以来,全市新设居家养老服务企业332家,目前已有相关服务单位约1.5万家。
目前,本市在西城、朝阳、海淀、顺义、密云五个区开展的老年人能力评估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共评估老年人7.7万人,其他11个区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已全面开展,年底前完成全市失能老人筛查,制定本市经济困难失能和高龄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西城区已经开始为中、重度失能的老人每月进行补贴。
将建300-500个社区养老驿站
据介绍,落实《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方面,规划建设208个养老照料中心,基本覆盖城市中心区和城镇老年人口密集区。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伟昨天下午作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刘伟介绍,截至今年10月,全市规划建设的208个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已经实际运营142家,在建15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实际运营79家。
市老龄委介绍,2017年,本市将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聚焦居家的社会合作型”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加强资源统筹利用,巩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市、区、街、居(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支持有需求、有条件以及“应建未建”区域选址建设街乡养老照料中心,支持全市建设300—50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对已建成并运营的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增强其辐射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发挥好驿站作为居家养老服务“桥头堡”“总服务台”的功能。
据了解,养老服务驿站起源是托老所,是老人家门口的“服务管家”。其设置不完全是按照社区、街道的行政区划来设置,而是按照老年人的分布来设置的。按照北京民政事业“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本市将在老年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一个社区要设两到三个服务驿站,全市将建成1000个,今年试点150个。
打通人户分离所致服务限制
王宁介绍,本市初步提出了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基本思路,并拟在石景山区启动相关试点,促进商业性和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完善,力争“十三五”期间,形成符合本市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
刘伟提出,要完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出规划和设计,以护理保险为抓手,针对大多数人养老需求和预期,研究当前和长远失能护理问题,适时出台全市政策性失能护理保险制度和措施,要对高龄、失能、失独、失智、特殊困难老人出台护理、医疗服务的针对性政策。
刘伟建议,在城六区各级各类试点的基础上,鼓励多元探索,边试点边总结,打通区级服务覆盖范围障碍和人户分离导致的服务限制,加快研究全市推广和适合城乡发展的经验与办法。要选择远郊区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市老龄委介绍,下一步将研究制定家庭支持政策,提高家庭养老能力,探索子女照料卧床老年父母的支持政策,研究为老年人随子女迁移、居住提供便利的支持政策。
□人大建议
上门医疗服务应出台时间表
据市老龄委介绍,在医养结合方面,为解决上门医疗服务面临的法律法规障碍,本市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得到上级部门批复明确医疗机构以家庭病床、巡诊等方式开展的医疗服务属于合法执业行为。
9月份开始,市中医局、各区卫计委按照审批权限,指导所登记医疗机构做好有关服务方式等级和变更,做好监督管理,目前丰台区在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展先期试点,为辖区内高龄、计生困难等家庭中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提供居家上门医疗服务。
针对上门医疗服务问题,刘伟介绍,建议各级政府及发改、卫计、人社、民政等部门要出台政策和时间表,对家庭医生入户开展医疗卫生服务采取改革新激励措施和市场化服务手段,细化符合老年人急需的居家医疗卫生服务和项目,完善基层用药制度。
□案例
鼓楼中医院 绿色通道救治独居老人
昨天,在鼓楼中医院治未病科,85岁的老人杨某康复良好,社区正打算下周把老人接回,送到芙蓉养老服务中心。
记者从鼓楼中医院了解到,杨某是独居老人,10月下旬,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时发现,老人躺在家中地上,意识不清。社区工作人员联系芙蓉养老服务中心,对方当即表示接收。但是,当把老人接到养老中心给老人清洗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身上有多处褥疮。养老中心立即联系鼓楼中医院,中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老人办理了住院。
据中医院治未病科负责人介绍,老人刚转来时,低血容量休克,全身多发褥疮,泌尿系统严重感染,经过补液治疗和调养,老人恢复良好。
鼓楼中医院院长耿嘉玮告诉记者,中医院归卫计委管,养老中心归民政局管,这是两条线,两条线有一个合作模式。
据介绍,今年9月,鼓楼中医院与安定门养老照料中心、花园社区服务站等机构签约,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联合体,由中医院制定中医药养老特色服务包,建立老人健康档案、开通绿色通道。
据介绍,鼓楼中医院还承担区域内托底老人服务工作,最近两个月对朝阳门、建国门、东花市、前门社区的居家托底老人进行调查,共100多位老人,大部分是高龄失能老人,对住院治疗需求大。
耿嘉玮说:“我们能给养老照料中心、驿站、社区居委会提供强有力的医疗技术支持,这是医养结合的实例。”
体育馆路照料中心 多彩活动充实老人生活
一个电话就有可口饭菜送上门、保洁进家服务;按下智能挂坠的SOS键,就有工作人员迅速回应……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的养老照料中心是本市首批80家公建民营的养老照料中心之一,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日间照料和便民服务。
中心利用养老管理云平台,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服务效率,老人刷卡买服务,照料中心通过平台管理人力、物力和服务的开展,街道办事处用平台能看到每一次养老服务的流程进度,从而监管资金流向,确保每一笔补贴真真切切地花在有需要的老人身上。
2015年,街道办申请居家养老项目资金,以“租金换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为保障,为地区2000名高龄、重残和失独老年人购买以助洁、助医和上下楼等拓展服务为主的三大类共16项价值300元的套餐式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第一批1600余张居家养老服务卡已经发放到老人手中。
“老人们从不认可,到主动来消费,再到为卡充值继续享受服务,这个过程是我们服务得到认可的过程,也是老人消费观念逐步转换的过程。”相关负责人介绍。
中心的书画班、茶道课、电影鉴赏、棋牌会等社团活动吸引了辖区的老年人,不仅充实了他们的晚年生活,更让他们在活动中结交了新的朋友。
居民孟老先生得了帕金森综合征,生活不能自理,在养老照料中心,他过得丰富多彩。
孟先生的老伴儿说:“多亏了这家门口的养老照料中心,帮了我们不少忙。现在每天有人陪他聊天、下棋,还有专业护工给他洗澡、修脚、康复训练……”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