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各路“诸侯”共同发力要素市场

2016年12月06日 16:26   来源:和讯网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下称津贵所)与上海自贸区大宗商品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相关建设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发业界关注。

  据了解,双方将在仓库系统互连、仓单管理和增值服务、跨境商品交易支付融资等方面展开合作。这也是上海和天津两大自贸试验区首度在大宗商品贸易金融领域携手合作,中国自贸改革的协同效应开始显现。

  津贵所与上海自贸区大宗商品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签约,意味着大宗商品贸易金融服务走出了上海。津贵所副总裁刘宇表示,本次合作是津贵所逐步建立自有仓单信用体系的开始,通过上海自贸大宗商品跨境金融服务平台的第三方增信服务和惠付公司国际化金融服务经验,使津贵所现货仓库资源对接金融服务,对于增强津贵所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津贵所战略发展部总经理余亚滨表示,这样的合作意味着津贵所服务实体经济的脚步在加快。据余亚滨介绍,津贵所与上海自贸区大宗商品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接触、沟通后,发现双方的优势资源通过整合实现强强联合,能够解决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难点,比如更好地帮助产业客户解决融资需求、仓单重复质押等问题,并且可以进一步拓宽津贵所交收仓库网络,有助于打造可靠、安全的仓单信用体系。

  余亚滨表示,自贸区内的企业进行跨自贸区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要素资源跨境流动,实现国内产能、资本对接,能够进一步提升交易所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自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自贸区们”凭借其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要求方案,对中国金融要素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而其他诸如证券机构、银行、期货公司及其资管公司等也嗅到了商机,纷纷投身于金融要素市场。

  混业经营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全面,以后无论是银行、券商、期货公司还是其他第三方机构,如果能为大宗商品贸易双方提供便捷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必将会受到更多行业内人士的青睐。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在资本市场大显身手的招商证券、中银国际证券、中信证券等证券机构,纷纷切入现货大宗市场。券商介入将扩大商品市场的容量,有助于创新步伐的加速。经过不断深耕,这些证券公司已切入贵金属、矿石、碳交易、航运船舶、能源等海内外现货大宗商品业务和期货业务,形成现货、场内衍生、场外衍生的互通互补。

  抓住机会进入大宗商品市场的还有期货公司。今年3月,日照国际铁矿石交易中心发布公告,其与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进行重组合并。重组后,日照国际铁矿石交易中心成为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全资子公司。这其中,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由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鲁证期货和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持股90%。重组后的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通过积极实践以实物交割为目的、探索大宗商品交易模式,汲取国内外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模式和先进思路,与鲁证期货合作研发推出掉期交易模式。今年5月,其“掉期交易”模式获得山东省金融办批复。

  针对各券商及期货公司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入股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参与商品业务,一德期货研究院宏观经济分析师寇宁表示,这说明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深入发展,证券经营机构正逐步布局大宗商品市场,扩展业务领域,经营业务的多元化一方面有利于金融机构管理自身风险,更加稳健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展服务范围,特别是在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强背景下,多元化的业务结构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客户服务能力,增强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而更多机构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参与有利于各类金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设计符合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风险管理需求。

  寇宁提出,尽管目前以风险管理子公司为代表的证券经营机构已经创造出一些有效服务产业及实体经济需求的产品及风险管理模式,但相比国际先进的大宗商品衍生品市场,我国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产品及服务模式上仍相对单一和同质化,对参与商品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利用商品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