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该古语不仅并未过时,当下更愈加重要:
截至去年底,中国老年人口已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1%,远超联合国“10%即为老龄化社会”标准。同时,未富先老、空巢化、少子化等养老问题也逐渐凸显。该背景下,如何利用各方力量让亿万老人老有所养备受关注。
关于养老问题的破局方向,各地、各方都在探索之中。其中,近年被提出的“9073”养老格局(90%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7%老年人在老年化社区养老,3%老年人机构养老),便为越来越多地方与专家推崇。中国当代的“及人之老”如何实现,从三问“9073”中或能得到启示。
一问:“9073”为何受“宠”?
“银发浪潮”席卷中国城乡,当下已是不争的事实。
2016年12月,每逢阳光正好,杭州的文鼎苑里便有不少老人下楼聊天、锻炼。在这个有着3000多户居民的城市社区,老年人数量已超千人。同样在很多村庄,老年人的占比也越来越高。一位村支书曾向记者介绍,该村1200名村民中,老年人比例早已超两成,平时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全是老人。
无数现象背后,是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本世纪初,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在20年间从5%跃至10%。目前老年人口正以每年800万人的速度增长。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曾预计,到2050年左右中国老龄人口比例会达到峰值,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人。
此背景下,早在数年前被提出的“9073”养老格局,如今在上海、浙江等多地已成“共识”。若问路中国式养老之方向所在,明晰“9073”为何愈发受宠,可谓关键。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冯晓丽指出,当前中国养老服务业正呈现出由定位、定性向定量、定质转变;由单一服务供给,向多元服务供给转变;由单一组织形式,向多种组织形式转变等特点。无疑,“9073”格局正是这一趋势的具体呈现。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华中生表示:“中国面临老龄化社会的现实,‘9073’养老格局的核心要义是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即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方向将从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转变为以专业化、人性化、产业化为特点的社会化养老。”
他说:“目前单纯依靠子女养老并不现实,而‘猛然’转向社会化养老也很难做到。‘9073’中的‘90’——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就起到了桥梁过渡作用。”
“9073”同样赢得着业界的认同。房产巨头万科早在2009年便确定进军养老事业,成为先行者。在其杭州公司副总经理吴蓓雯看来:“‘9073’格局符合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其倡导的社区居家养老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优点,在适应老年人习惯和心理基础上,可用较小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减轻社会养老负担,是应对空巢现象和‘未富先老’问题的有效思路。同时其提出的机构养老,也为小部分身体较差、长期无人照顾的老人提供了选择。”
二问:何为可复制模式?
从各界评价看,理想状态下的“9073”养老格局着实令人期待。而从现实出发,怎样的实践才是可复制的探索?
首先需看到,各地对“9073”格局的实践早已起步。
如上海通过建设长者照护之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打造辐射型社区养老。在北京,截至2016年10月其建设的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已实际运营142家,作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结合体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已运营79家。
与他地多由政府推进不同,杭州的“随园模式”则由第三方主导。其由万科杭州公司旗下的浙江随园养老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随园”)历时七年打造。目前已形成随园嘉树、随园护理院、随园之家三大产品线,组成长者服务产业链闭环。
大型长者社区随园嘉树,对应“9073”格局中7%的社区养老形式。其采用“租赁+月服务费”的商业模式,定位服务65周岁以上的活跃性长者。目前,这里已有600余位老人入驻。84岁老人王韵芳说:“这里与住小区一样,却更有家的感觉——大家都是老年人,一会就能聊的很亲热。‘老年大学’和各种俱乐部也让老人每天有活动参加”。
而针对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随园分别推出了随园护理院和随园之家网点。前者则定位于家庭式长者康复护理中心,为长者提供日常养生保健、生活照顾等养老服务,及药房、诊疗等康复治疗项目。后者则依托与基层街道、社区的合作,以网点形式为长者提供家门口的服务。其网点配有健康管理师、康复师及管家组成的专业团队,并根据场地面积等设置健康小区、日托照顾等服务模块。
随园总经理余芳介绍,目前随园嘉树与随园护理院在浙江已出现城市迭代版,随园之家也已走出杭州开始复制。据悉,未来三年其将在长三角布局超1000家。
不止是上述城市,近两年,如福建、甘肃、陕西等省份也纷纷提出或发力打造“9073”格局。那在专家看来,怎样的探索才是具有可复制性的实践?
华中生表示:“有可复制性的实践,首先在于要体现社会化服务,把养老当做事业做;在定位上要能把老人看作一种资源,按其能力区别发挥资源价值;此外要重视各地的社会差异,如经济、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可复制性也需要有大的思路、顶层设计支撑。”
上海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殷志刚此前指出,好的实践需形成保基本的托底“网”、产业化的市场“网”、非营利组织参与为主的社会“网”,明晰政府、市场、社会的功能定位,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而将医养融合落实到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模式中,也是关键。
显然,专家所述的诸多内容,已在京沪实践、随园模式中有了不同程度体现。这也令人期待,中国式养老形成被普遍认同的可复制经验,或许并不需太久的等待。
三问:制约瓶颈如何突破?
“9073”格局为中国养老指明着方向,造就着诸多创新实践。但也应当看到,该目标的真正实现也仍面临着不少制约。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姜向群公开表示,除养老服务人才匮乏外,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仍显不足,社区服务设施短缺,服务项目和服务能力不足等也是问题。
“养老事业在中国很难谈成熟模式的标准。我们要满足国人需求,最难的还是不断探索‘从无到有’。目前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不清楚,大家都在观望,如果金融市场不开放,资本是不愿意进入的。各方的试水都处在探索阶段,也缺乏成熟盈利模式。此外民众观念转变程度不及预期、养老专业人才紧缺也是瓶颈。”吴蓓雯直言。
华中生则说:“首先‘9073’中的‘90’模式不够明确,‘90’涉及到老人、家庭、政府、企业等多重角色,而这些角色的定位目前并不清晰。这些角色谁该负主要责任?谁才是主要角色?其次社区的作用没有发挥,尤其是在服务资源组织、老人及家属的组织、社会力量动员、服务监管等方面没有发挥相应作用。”
基于上述问题,中国又该如何突破瓶颈?在华中生看来:“首先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要明确出社区的概念、内涵和作用,尤其在养老服务领域。我们也要着力解决好社会服务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但是更需站在更高的层面将事情做长远。此外在‘90’的模式打造上,各地要明确产业边界,以可持续为方向,发展差异化的模式。”
在姜向群看来,其需家庭、政府、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在政府主导下,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务,满足老年人需求。
吴蓓雯直言:“居家养老中要以社区为依托,这需政府与企业间应加强互动,分工协作和共同去探讨老人核心需求;相关方也应加强服务管理,以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服务;中国还可借鉴日本经验,在推行长期护理险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而像专业人才的培养输出还需高校、社会的努力。当然最重要的,是国家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加强整合。”
采访中,专家与业界也对“9073”养老格局何时能够真正实现作了各自预测。
吴蓓雯表示,中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初步形成“9073”格局,只要各方能坚持将养老事业做下去,该格局有望在2020年于中国全面形成。华中生则直言,其下限在20年左右,但因为各方的不断努力,这一目标也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记者 王逸飞 实习生 杨雅雯)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