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三年答卷”中,金融,无疑是最具份量、最富有上海特色的改革试验领域之一。
三年来的上海自贸试验区“金改答卷”,有哪些亮点,下一步“金改”又将如何深化推进,对此,解放日报·上观记者采访了上海市金融党委书记、市金融办主任郑杨。
解放日报·上观: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倍受关注,三年多来,在哪些领域的金融开放与创新最具价值和影响力?
郑杨: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年多来,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是重要内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上海市会同国家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紧紧围绕“三个始终坚持”,努力实现了“三个基本形成”:始终坚持金融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核心任务,基本形成了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制度创新体系;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是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基本要求,基本形成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一批创新成果;始终坚持统筹协同推进是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重要手段,基本形成了自贸试验区与国家重大战略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金融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核心任务,建立了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核心领域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试机制,基本形成宏观审慎和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开放创新措施的系统集成已初具规模。
围绕“金改51条”和“金改40条”,上海自贸试验区已推出了若干项落地实施细则,基本形成了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制度创新体系。
上海自贸试验区创设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建立了“一线审慎监管、二线有限渗透”的资金跨境流动管理基础性制度。自由贸易账户实现了跨境融资、跨境并购、金融市场交易等多领域的本外币一体化金融服务,上海市所有金融机构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接入自由贸易账户系统。
上海自贸试验区稳步推进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比如证券“沪港通”实施,开创了风险可控的跨境证券投资新模式,推进资本市场“点对点”双向开放;推出“黄金国际板”、“黄金沪港通”和人民币计价的“上海金”,进一步扩大了上海黄金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年多来,在金融机构集聚和业务创新方面取得了多项第一。
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大对内与对外开放。大幅放开银行间债券市场,取消了入市审批流程和投资额度限制;有序开放外汇市场,参与交易的境外机构达到55家。目前,境外投资者投资上海金融市场已基本打通。
上海自贸试验区还积极探索构建开放经济下金融风险防范新机制。在境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波动的情况下,上海金融体系和跨境资金流动没有发生重大异常情况,始终保持稳健运行态势,为进一步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解放日报·上观: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要避免“脱实向虚”,在此背景下,上海自贸试验区金改过程中,如何思考“虚”、“实”之间的关系?
郑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针对实体经济的需求,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取得了积极成果。
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力度。自贸区挂牌三年多来,上海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交易融资功能不断提升,2014到2016年三年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共计约25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聚焦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建立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等相关规则,简化了区内企业境内外资金调拨的手续,大幅提升了跨国公司集团内资金的使用效率;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对“金改40条”中提到的外汇管理政策改革举措进行了明确和细化,按照“区内优于区外”的政策导向,放宽对外债权债务管理。这些措施均极大便利了对外贸易投资。
上海自贸试验区注重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针对实体经济需求,结合自贸试验区金融制度创新,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监管流程,进一步便利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上海牢记作为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重要使命,将金融管理部门推进简政放权,优化监管流程的经验努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目前有20多项创新成果在全国范围先后进行了复制推广,在更大领域、更广范围服务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解放日报·上观: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如何服务于国家战略,如何与之形成联动?
郑杨: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之间的联动,主要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以及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基本形成了联动发展的格局。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自贸试验区累计发生人民币境外借款约304.3亿元,403家企业累计开展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收支总额为7704亿元。2016年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达2.26万亿元,占全国的22.9%,居全国首位。
自贸试验区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来说,是一个先行先试的重要机遇,一些难以在面上推广的金融改革开放事项,可以结合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我们着眼于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在自贸区开展了一系列金融开放创新,加快推进了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建设,重点集聚了一批功能型、国际性金融机构及组织,极大提升了上海金融市场的能级,增强了上海资金、资产、资源价格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自贸区试验区金融改革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平台优势,积极参与、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比如自贸试验区加大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本币间的互换和人民币结算的促进力度;在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战略联动方面,支持科技金融在自贸试验区先试先行,着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截至2016年底,累计实现四批共102家企业挂牌,融资总额11.45亿元。
解放日报·上观:全球投资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金融系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风险,上海自贸试验区应该如何把握下阶段的“金改”方向?
郑杨: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来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指示。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把握基本定位,强化使命担当,继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当好标杆,对照最高标准、查找短板弱项,研究明确下一阶段的重点目标任务,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继续为全国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当前,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要做好“三个对标”,即:一要对标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二要对标国家战略和金融改革开放总体部署,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加强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联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三要对标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加快形成更加开放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提升金融市场配置境内外资源的能力。
面对新趋势、新目标,下一阶段,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将紧紧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提高辐射力和全球影响力。要充分利用好自贸试验区平台,进一步拓展人民币产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人民币产品和工具,加快建设人民币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和全球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支持在沪金融市场在区内设立国际金融交易平台或开展国际金融交易业务,提高上海金融市场的辐射力和全球影响力。
第二,以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当前,要探索实施流入侧的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外汇管理体制,使境内外企业和个人更加灵活使用人民币,不断增强人民币作为计价、支付、交易、储备货币的功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第三,以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为抓手,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支持下,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金融服务业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机构扩大开放。吸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将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总部设在上海,加快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人民币全球业务中心和“一带一路”的投融资服务中心。
第四,以综合监管平台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根据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在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基础上,建立健全金融综合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管协调,积极探索金融综合监管和功能监管。精简行政审批项目,简化事前准入事项,加强事中事后分析评估和事后备案管理。加强金融风险处置协作,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进一步完善金融安全网,对标国家经济金融战略原则,更好地形成金融风险防控与金融开放创新的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