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和回来都满怀信心 返乡,两代人的打工归途

2017年02月09日 10:43   来源:工人日报   

  编者的话

  2月6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把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入农村。

  事实上,最近几年,一些“嗅觉”敏锐的打工者已经洞悉了这一机会,开始走上创业之路。他们把打工时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投入到创业中,在实现自己的致富梦想的同时,增强了经济活力,带动了就业。

  春节刚刚过去,农民工大军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外出务工大迁徙。同时,也有一些人选择“不出去了”,在家乡寻找就业、致富的机会。

  在中部劳务输出大省江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不在少数。春节期间,《工人日报》记者探访了一老一少两位返乡创业者,看看他们在家乡过得怎么样。

  出去和回来都满怀信心

  在井冈山市睦村乡河桥村油背组,付先辉是个远近闻名的“能人”。在乡邻们看来,“付大胆”点子多、爱折腾、能干事。2017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八,《工人日报》记者在付家找到这位能人时他正准备去合作社的果园里看看。

  短平头,冲锋衣,这位今年已经65岁的老人身上透着一股子与实际年龄并不相符的劲头。家门口,井冈山市油背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牌子十分醒目。

  招呼记者坐下、喝茶,听明来意,直爽的他打开了话匣子。“说起打工,我可算得上是最早的一批喽。”付先辉说,打工前自己也是“公家人”——1976年从部队转业回来,先后在县民政局、县副食品公司、县饮食副公司饭店、县民政福利公司工作过。1989年,已经是原宁冈县新城乡副乡长了。当自己1995年,选择停薪留职南下广东开始打工生涯时,身边人无不表示惊讶。“老付,你今年都43岁了,又是副科级干部了,还出去瞎闹什么?”“你出去了,孩子怎么办?外面花花世界,你能挣得多,可花费也大啊。”同事、家人的苦苦规劝没能浇灭付先辉心中出去闯一闯的小火苗。

  “上世纪90年代初那会我们县民政局办了个福利花炮厂,当时单位安排我跟随民政部扶贫工作团去深圳考察,震撼太大了。”付先辉说,正是那次长见识的考察经历,点亮了自己心中的火苗。就觉得沿海地区的精神面貌大不一样,有干事业的干劲。

  说服老伴,把孩子寄放在同事家里,在新政策出台后获得了组织的同意。1995年8月26日,付先辉正式离家踏上了南下打工路。从最初在东莞一家台资企业从事管理人事、财务、后勤等厂务工作,再到深圳一家港资玩具厂。付先辉在改革开放的最前线一待就是14年,也带动了一批老乡南下务工。

  2009年,在57岁,这个别人眼中应该安享晚年的年龄,付先辉又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辞去在广东的高薪工作,回家创业。“考虑回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年龄、精力与工作不同步。第二是时机成熟,内地和外地差距在缩小,家里也有好政策,土地资源,劳动力都有优势。毕竟,打工不是终点站,而是一个跳板,一个提升的台阶。”付先辉说,回来和出去一样,都是满怀信心的。

  “走,带你看看去。”骑上电动车,付先辉就驮着记者往果园的方向驶去。“我们合作社现在规模还可以,2011年8月开始成立时只有19户,现在有71户了。当时我去南昌、丰城、湖州、吉水等地考察了好几轮,最终根据本地优势、气候环境决定主打‘一茶四果’。现在油茶树规模600亩上下,奈李、黄桃、蜜柚、香梨110多亩,茶油树一般要6年后,开始挂果,果树成熟期则需要4年左右。去年226棵奈李产量就有一万多斤……”一路上,说起回家这几年的“战果”,付先辉显得神采飞扬。

  走进果园,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错落有致的果林。“我们现在山顶种杉树,山腰种油茶树,山窝种果树。政府一亩地补贴好几百元呢。”付先辉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有三种经营模式,一种是联营股份制,农户以土地入股,收益方面农户与合作社三七分成。第二种是自管制,农户自己管理种植,费用、哺育。合作社利用政策资金统一规划、调苗,并进行技术指导。第三种是租赁制,每年给出让林地的农户一些固定租地收益。

  一片蜜柚树前,付先辉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成熟季一棵树可以产180个左右的蜜柚,以4元一个销售,一棵树的经济效益就是700多元。这五亩地有200多株,一年收益近14万元。他告诉记者,种果树是个长效项目,规模上去了再加上精细化管理,收益会非常可观。近几年,每到春节,他都会邀请村里一些常年外出务工的青年劳动力来果园参观,“希望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帮着做,家里也可以致富。”付先辉坚定地说。

  只要肯干在哪都能发展

  和付先辉一样,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村民赖剑也是回乡创业的一员。只不过,二者的年龄相差了整整42岁。

  驶出县城在蜿蜒泥泞的山路上颠簸了一个小时后,《工人日报》记者见到了略显腼腆的赖剑。23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大学刚毕业的年纪。而这个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小伙子却已经在社会上打磨了五六年:17岁初中刚毕业去石材之都——厦门水头镇打工,到2015年回乡,不再外出去务工。

  这位90后告诉记者,回来的理由很简单,有归属感。“我在厦门那边打两份工,一年差不多赚10万元,去年在家一年收入减半,可这是暂时的。始终要回来,就像码表一样,换了轨道,就要归零。早点回来,早点归零,早点再起步。”聊起这些,赖剑说自己想得很明白,打工不是长久之计,不如趁年轻早点回来打基础。脸上透露出了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成熟。

  2015年,在外打拼的第五个年头后,想法转换为实际行动。“我在厦门一家酒店打工的时候旁边有家大型养殖场,饲养贵妃鸡,规模有几千只,老板人很热情,我们之间常有接触。慢慢地,我就把回乡创业的项目缩小在了养殖这个领域。”赖剑告诉记者,家乡环境好,住户不密集,养殖场地多,这些都是先天条件都适合发展养殖业。

  有了想法后,赖剑也不蛮干。通过熟人介绍在家乡的乡镇兽医站边干边学摸索了一年,期间,自己经常去专业网站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找人请教,逐渐摸出了一点门道。“贵妃鸡存活率不高,生长周期长,饲养8个月,可能体重也就一斤半到2斤。营养价值比饲料鸡高好几倍。”在带记者去鸡舍的路上,他边爬坡边告诉记者,鸡怕冷,天气暖的时候漫山遍野放养就好,可一到冬季,雨季就一定要注意保暖,搭建封闭棚子,什么方法都得用上。

  在用篱笆围起来的鸡舍,记者见到颜色各异的土鸡、贵妃鸡分散在各处觅食。见有人来,鸡群们以为是来喂食的,“呼啦啦……”都跑了过来。“我去年最开始引进一批贵妃鸡大概两百多只。一年通过孵化就有600多只了,120元一只。”聊起销售,赖剑颇有心得地告诉记者,有了网络,山里也没有那么封闭了。他现在运用微博、微信等多种传播手段线上销售,平时的饲养过程中还会网上直播,一些网友看到原生态的养殖过程发展成潜在的客户。

  “看看,这颗蛋还热乎着呢。”取来一颗刚生下的土鸡蛋,赖剑给记者摸摸。“我这里的土鸡蛋售价贵,别人1.5元一个,我的3元一个。好多来神山村旅游的城里人都很感兴趣。”他介绍说,家鸡一年能产160个鸡蛋,贵妃鸡少点也有120个。加起来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外面打工就是上班、下班一条线,很单纯。家里有很多关系需要处理,可回家有归属感,也就更有干劲。”谈及回家一年多的感悟,赖剑如是说。“去年年底,我拉上几个小伙伴已经成立了神山鸿鹄生态养殖合作社,计划今年开春后圈养一批香猪。”赖剑觉得,只要肯干,在哪都能发展。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