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看贵州:“第一书记”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2017年03月01日 15: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杨云

脱贫攻坚看贵州:“第一书记”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的春天。右二村驻村工作组利用这样的春天开发乡村旅游。 杨云 摄

  题:贵州:“第一书记”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作者 杨云

  “做好农民工作,谈心是关键。”在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村委会办公室,来自贵阳海关的驻村第一书记李永良对记者直言,“谈不来‘农事’,说啥群众也不相信。”

  右二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自2016年4月到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驻村以来,第一书记李永良就同其他几位驻村队员一道通过频繁的走访调研,了解到右二村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

  外出务工是村民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但也导致村里“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偏多。解决外出务工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之间的矛盾问题摆在了工作组面前。

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的农家。右二村驻村工作组希望这样的农家越来越多。 杨云 摄

  清镇市红枫湖镇右二村的农家。右二村驻村工作组希望这样的农家越来越多。 杨云 摄

  经过反复研究,右二村驻村工作组决定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项目入村解决部分村民务工问题;二是利用土地入股、合作入股、资金整合等形式,采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积极推介创业项目;三是就近联系企业安置村民就近务工。

  借春节农民工返乡过年的机会,驻村工作组在贵阳海关的支持下,为企业和农民工当起了“红娘”,到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联系了多家企业,以解决返乡农民工特别是“空巢老人”的子女、“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家门口”再就业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永良说,在驻村帮扶派出单位、清镇市委组织部、驻村工作组、村支两委多方凝心聚力下,第一批38名返乡农民工已经被送到贵州乐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报到进行岗前培训。

  “第一书记”,是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从各省市区县对口帮扶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优秀年轻干部等中选派出来到贫困村所担任的职务,主要职责是帮助贫困村建好班子队伍、理清发展思路、落实扶贫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和提升治理水平。

  2011年1月贵州省开展了“四帮四促”活动,以“处长下基层”、“二万干部下基层”和“省直部门挂帮联系县”为主要载体,组织机关干部分批到贵州所有行政村,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服务群众,如今由省委统筹选派55864人组成了省直机关同步小康工作队,分成11590个驻村的工作组遍布在贵州的每一个村。

  “是这些‘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们,让我们彻底改变了对挂职干部的看法,他们带帮我们解决了行路,理清了思路,找到了出路。村里的人们原来想不到干什么,现在都开窍了。”看到一年来的变化,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的村民胡绍会由衷地这样说。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地理位置极其偏远,被称为贵州“西北的西北”,是贵州省乌蒙山深处最边远的一块脱贫攻坚“硬骨头”。

  面对2020年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目标,石门曾经困局成茧。

  石门乡破茧是从2015年8月一个平常的一天开始。

  2015年8月,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到威宁调研扶贫工作,确定继续帮扶迤那镇的同时,重点联系石门乡。

  2016年6月陈敏尔再次来到石门乡,此后的9月20日,贵州省委、省政府“两办”出台通知,客观公正地评选出20个脱贫难度最大的极贫乡镇,并要求20位省级领导分别带队完成定点包干扶贫,确保到2020年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贵州的驻村干部又多了一个名字:“定点包干脱贫攻坚工作队队员”。

  2017年的初春,石门早已成了热闹的工地,贵州扶贫攻坚“春季攻势”号角从这里吹响。记者见证了扶贫一线“战斗员们”的工作与生活,而他们只是贵州5万多脱贫攻坚一线的“战斗员”中的缩影。

  “各位工作队员到村后,走村跑户,了解情况,梳理和明确了驻村帮扶工作的主攻方向。”贵州省直单位同步小康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石门乡极贫乡定点包干脱贫攻坚指挥部前线工作队联络员喻松说。在威宁县,还兼任常委、副县长的喻松,始终觉得“石门村第一书记”更让他充实。

  “路,要一步步地走。”石门老乡们一句朴实的话让喻松等“第一书记”更感学习群众的力量。

  在贵州,“第一书记”和同步小康帮扶队员们沉心静气、扑下身子,开展了大量的入户调查和走访工作,全面了解了各自所驻村的村情、民情,梳理了各自所驻村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的短板,科学制定帮扶工作计划,找准了帮扶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充分发挥各自的部门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有序组织计划的推进实施,提高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干部转作风,群众变民风。”威宁石门乡的百姓、清镇红枫湖镇的群众都这样告诉记者,如今,“第一书记”为百姓脱贫致富“只争朝夕”,山村百姓对“第一书记”也是拥护爱戴,亲如家人。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