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PM2.5浓度四年降三成 院士称对完成目标有信心

2017年05月19日 11:13   来源:法制日报   郄建荣

  京津冀PM2.5浓度四年下降三成

  院士称对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有信心

  □本报记者 郄建荣

  2017年与2015年、2016年相比,PM2.5浓度下降的趋势非常显著。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在17日召开的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高峰论坛上透露,在短短四年左右时间里,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浓度下降了30%左右。

  今年是“大气十条”提出的大气质量改善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去年年底以及今年年初,京津冀等区域持续出现空气重污染,对“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完成形成巨大压力。尽管如此,张远航对对完成“大气十条”规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相当有信心”。他坚信,我国能够完成“大气十条”所确定的目标。

  他同时指出,空气污染的态势很不乐观,特别是在PM2.5浓度下降的同时,重度污染严重的局面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张远航说,PM2.5污染的程度和波及的范围,跟2013年相比虽然有所改善,但是改善的不是很显著。他认为,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臭氧的污染实际上也在升高。“在珠三角臭氧污染问题已经超过了PM2.5,成为影响珠三角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张远航认为,导致出现这样一些变化的原因,与国家实施的管理策略和控制的重点密切关联。

  张远航认为,从管理策略、对策和实施的成效上来看,国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针对单一污染物进行控制,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包括对点源、扬尘、工业、机动车等等进行综合性的治理。从对策上看,长期以来是属地管理,直到2010年之后,才开始在一些地方试行区域联防联控,进行城市与区域相结合的控制。

  据张远航介绍,我国大气质量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还是在2013年之后,这一年,“大气十条”实施后,国家开始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约束,来推行整个大气质量管理的改革。他认为,“大气十条”实施后,污染控制的整个体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并实现了一次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的双下降。

  但是,对于二次污染的控制还不够。张远航认为,国家还没有建立起管理比较准确的量化一次污染排放和二次污染物生成之间的定量化的关系。“这样导致我们在污染控制重点策略、整理方案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PM2.5浓度在下降,但是PM2.5当中的二次成分的比例在上升。”张远航说,根本原因就是对大气氧化性的调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认为,这也是PM2.5浓度在下降,但是雾霾天气或者是灰霾天气并没有太明显下降的原因。

  他特别提醒说,在粗放型的减排取得实效,进入到精细化管理阶段的时候,控制策略不当,氧化性是在持续升高,这样对环境的压力会变得越来越大。

  张远航表示,未来面临的挑战是,空气质量整体上处于逐渐改善的过程中,但是重污染的态势依然严峻。“在短短几个小时里污染可能会增加几倍,同时区域性蔓延可以达到上百万平方公里,持续时间可能达到几天。同时,二次污染对PM2.5的影响可以达到70%至80%。”张远航说,这是他们观测到的2013年1月发生的一次污染过程。他认为,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京津冀等区域发生的污染其程度丝毫不亚于2013年1月份那次污染。

  张远航说:“要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从防治重点来看,应该从应对雾霾天气或者是PM2.5转向PM2.5和臭氧的协同应对。从减排途径来看,应该从末端控制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开展污染减排工作。”就管理决策,张远航认为,应从总量减排为主转向多目标约束的目标管理。

  张远航说,希望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来评估污染成因、管理决策、污染控制等全过程。“需要组织大气污染与气象同步观测的实验,需要针对气象过程、污染过程来综合研究测量,形成一个用于污染成因和来源解析的高精度的数据集。需要进行观测和理论分析的客观印证。”张远航提出,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才能够把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大气污染的成因来源、主控因素等等量化的解析出来。

  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贺克斌认为,过去20年中,我国的主要污染物是处于上升趋势,而且有些污染物上升得非常明显。贺克斌说,遗憾的是,这些污染物主要聚集在了京津冀区域。他也注意到了,“大气十条”的实施对大气质量改善的作用。贺克斌说,“大气十条”实施后的三年多时间里,PM2.5浓度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几。

  本报北京5月18日讯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