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企联手共推长江大保护院士专家献计红钢城转型发展) 湖北日报讯 5月26日,长江大保护青山转型发展研讨会在青山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为青山老工业基地如何转型发展献计献策。
青山区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缩影,顺应党中央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定位,探索长江沿岸城区老工业基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发展模式,不仅对武汉市,对湖北、对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专家们认为,青山区编制的《青山区长江大保护发展概念规划》科学可行,充分贯彻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央决策精神。他们提出,青山区在转型发展总体目标的制定上,要重视与所处城市目标,所处城市圈目标,所处经济带目标的一致与协调;要重视产业规划和城市空间功能规划目标的一致与协调;要重视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一致与协调,尤其是要制定标准建设目标,让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认知保持一致。
专家们建议,要立足更高,打造国家级示范区域,争取中央支持,打造生态大青山;制定更周密的水资源总体规划,纳入整体环境治理规划中;加强制度创新,制定可持续发展条例,建立可持续融资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各领域软硬件建设,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优秀成果解决生态问题;加强产业规划升级布局,布局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信息产业、高端服务业;加强全民教育,提高净水指标,停止排毒、清淤截污、沿湖种树,打造绿水青山,留住人才。
专家观点撷英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
青山转型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青山区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工业化的典型写照,其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共性问题。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存在必然性,既有严峻挑战,也有战略机遇。
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中,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运用优秀科研成果解决水污染、土壤污染、湿地修复等问题,推进区域转型。
在制定自身规划时,青山区要重视与城市总体规划、分项规划,如城市双修、湖泊规划等协调和衔接,使推进实施过程更加高效。
青山区转型发展还要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条例,建立可持续的融资机制。使其与城市制度建设、产业规划转型密不可分。要加强监测监控、流程管理、后评估等各领域的软硬件建设力度。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李金恒
从三大维度走好转型之路
青山区可以从三个维度践行长江大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发展。
动力转型:创新的基础,是大型央企、政府部门以产业规划为核心,确定实施路径,共同打造转型平台。要调高规划的版本和保护的标准,依据新标准来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路径,才能达到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后发优势:武钢是老工业基地,具备足够的后发承载能力和优势。青山为了惠民,为了城市发展,为了城市的持续美好,可以像美国的创新海岸一样,打造一个创新“江岸”。
螺旋上升:苏州曾大量引进研发机构作为提升科技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这一模式证明,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到最后。青山的基础是工业,要围绕这个核心实施转型发展。通过打造绿水青山,留住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
武汉的疏解将为青山带来机遇
从国外的规律来看,城镇化率处于30%到70%之间时,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候。中国目前已经达到60.1%。在这个阶段,武汉的疏解为青山区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就像北京的疏解带给雄安新区带来的机遇,规划正当其时。
发展和环保是自然存在的一对矛盾,发展一定会带来环境问题。但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当发展和生态有矛盾的时候,要力求对立统一,不要轻易说一切为了发展,也不要强调一切都是保护自然。
青山转型发展,呼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我们应当树立新的水文化观,在发展不停步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节约水资源、水循环、水安全等问题,让武汉经过自然提纯、自然进化成海绵城市。
清华大学水利院教授周建军
保护好水环境是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
长江中下游的发展,是水和环境的发展,落脚点是环保问题。武汉市江河连通具备盘活水资源的禀赋,但仅靠连通有一定局限性,因为河流环境标准和湖泊环境标准是不一样的。要思考如何才能让所有水资源都能得到保护。
长江大保护青山转型升级发展也要关注区域内的大型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转型,必须面对20年以后自身在全国的定位,如果不考虑绿色升级、不考虑循环发展,一段时间后就会被淘汰。从这个角度说,长江大保护青山转型升级发展,政府、企业在战略认知层面要协调一致,这是成功转型的核心要素。
此外,在生态保护层面,生态一定不是“打造”出来的,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护二字,要顺势而为。
国家发改委产业所工业室主任研究员付保宗
青山要借力环保实现转型
青山区面临的经济下滑、结构重型化等主要矛盾,也是全国性矛盾,青山区的产业转型和区域经济转型需求,正是要解决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问题,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可以作为重要抓手。
青山区可依托港口、开放、配套的优势,形成更大范围影响力,比如与其他自贸区联动、与周边地区联动。在产业结构方面,可依据自身产业基础和区位资源,引入节能环保、3D打印等新工业化资源,打造高端制造业;接受具备技术引领性的东湖高新区的产业辐射,打造高科技信息产业;做好基于生态规划的区域旅游开发,打造高端服务业。
建议青山区加快区域空间整合,加强平台建设,推进产业融合,注重开放合作,加强改革创新。
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
青山转型发展要打造“青山模式”
青山的转型发展,既是践行长江大保护精神的主动作为,也是在区域内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有益尝试。
青山区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对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做出了特殊贡献。现在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在产业升级、生态修复的同时,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给予青山区一个国家级示范区的牌子。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回到生态修复问题,十年前,汉阳区就有充足的经验和成熟的样本的。这样现成的武汉经验,青山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借鉴,要发扬,要拓展。
但青山的转型发展之路,也要走出自己的特色,要让相关部门看得眼前一亮,看出青山没有走别人的老路,而是打造出了转型发展的“青山模式”。
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张乐、水利部黄河委原副总工朱庆平、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粱威等专家们指出,水是青山区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青山区的转型发展,要放在长江大保护的框架内进行,也要契合武汉市规划建设长江主轴、打造长江新城以及“四水共治”的精神。
做好水文章,必须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加深认识。停止排“毒”、适度清淤、截污纳管、沿湖种树、沿湖连通。除了定下生态修复的目标,还要有生态格局的建设,必须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功能。既要着眼未来三、五年的大目标大战略,更要紧盯眼前的问题,从问题导向着手,规划才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要在梳理历史水系的基础上,将江、湖作为统一体,对青山区水资源做一个结合现状、具备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并纳入整体环境治理规划之中。
还要抓住青山区作为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的契机,将海绵理念融会贯通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让青山的好理念、好做法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具备示范意义。
据了解,作为青山转型发展战略“一区三城”的重要一环,北湖生态新城建设已经拉开大幕。该项目是武汉市“四水共治”示范项目和系统工程,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通过政企协作,实施水污染治理、城中村改造,打造特色小镇,拉动绿色产业,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原标题:政企联手共推长江大保护院士专家献计红钢城转型发展)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