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大学生手绘"敦煌手帐":祖国美丽地方多

2017年06月06日 14:37   来源:新华网   李豫川

  新华社香港6月6日电题:一本香港大学生的“敦煌手帐”

  新华社记者 李豫川

  翻开手帐的牛皮封面,一幅幅水彩画映入眼帘,褐色的大佛殿、黄色的岩石、蓝色的嘉峪关机场……这是香港浸会大学的大一学生罗小曼手绘的“敦煌手帐”。

  罗小曼是个娴静淡雅的女生。她的钱没有花在衣服和化妆品上,而是花在了本子、胶纸、颜料等文具上,“希望别人通过我的文字和画了解我”。她用心中代表敦煌的颜色来画她的手帐。

  祖国有那么多美丽有趣的地方

  罗小曼幼时随父母从广东来到香港。由于父亲有写日记的习惯,她耳濡目染,自小就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写进本子里。从最初只有文字,到后来图文并茂,每一页都用心做,就这样,一本又一本,罗小曼已经做了七、八本手帐。

  一本本牛皮手帐整齐地排列在书桌上,它们是小曼的“好朋友”。小曼时不时拿出来翻翻,每本手帐都诉说着一段故事。

  2012年,罗小曼第一次参加香港学生赴内地交流团。那趟云南之行开阔了她的视野:原来,祖国有那么多美丽有趣的地方。小曼还记得,她和几十个香港学生坐了5个多小时汽车,为一个偏远村落的村民送水。一位老奶奶用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着小曼的手,用方言为她唱了一首歌,“从来没有一个人用这种方式感谢我”。

  2017年春天,罗小曼再次参加了香港学生赴内地交流团。这次,她如愿去了向往已久的敦煌。

  为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而赞叹

  30个香港大学生从深圳出发,先到西安,再到嘉峪关,虽然一路劳顿,但大家都很兴奋。这些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出生的香港孩子都是第一次去祖国的大西北,舒适快捷的高铁、整洁的城市街道、沿途大大小小的风车,随处可用的移动支付令他们惊讶。“内地变化好大,敦煌也很现代化了。”罗小曼说,西部的发展大大出乎同学们的意料。

  不光是敦煌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壁画让他们赞叹,曼妙独特的敦煌舞也让他们惊艳。看过敦煌舞表演后,同学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女生还饶有兴致地向舞者学习一些敦煌舞的基本动作。

  站在著名的莫高窟第96号洞窟(“九层楼”)前,小曼激动不已。她用黄色和黑色小楷在手帐中详细记录了洞窟内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壁画中为何是反弹琵琶……由于窟内不能拍照,她又在网上一幅一幅地搜出所见壁画的照片,打印出来,小心翼翼地贴进手帐。

  手帐中有一页贴着骆驼和佛像的照片,照片空白处被她着上了土黄、咖啡和黑色。她说,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要道,很多商人曾骑着骆驼来到这里,经过千年洗礼,敦煌灿烂的文化才被后人发掘,“能在博物馆中触摸敦煌悠久的文化,是今人之幸”。

  参观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一本本不同时期敦煌研究员们所做的敦煌笔记让罗小曼和同学们震撼。研究员们对敦煌每一个洞窟的研究都非常细致,笔记本很厚,纸发黄了,钢笔字的每一笔都很用力。听到有研究员40多年未出敦煌一步,小曼震惊了,她佩服这些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敦煌的人。由于敦煌壁画是以矿物质作颜料,空气和阳光都会对壁画有所损害,因此,不同时期的研究员们留下的笔记就显得弥足珍贵。

  在小曼的手帐中,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的赵老师是位重要人物。赵老师临摹敦煌壁画已有几十年,他每天花在临摹上的时间超过10小时,也曾用了十年时间临摹一幅画。赵老师说,临摹的意义在于,若有一天,后人无法再看到敦煌真容,他们还能从临摹的壁画中去感受敦煌。

  敦煌现有壁画约4万多平方米,洞窟绵延45公里,藏品3万多件。赵老师告诉小曼,在敦煌,就算读过万卷书的人也会觉得自己才学浅陋。小曼打心眼里佩服赵老师为延续敦煌文化甘受寂寞,“经过无数人千年的营造才铸就了敦煌”。

  让更多香港人了解敦煌喜欢敦煌

  敦煌之行前,小曼只晓得学艺术要学西方,学新东西,现在她明白,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好东西可以发掘,要去寻根。

  小曼说,香港虽是东西文化交融之地,她身边知道敦煌的朋友却很少,所以她迫不及待地想让更多香港人知道有这样一个神秘美丽的地方。如何更好地用香港人喜欢的方式推广敦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罗小曼正在摸索,“要学更多东西,投入更多时间”。

  敦煌归来,她制作了个人社交网页,将参观敦煌16个洞窟的笔记放到了自己的社交网上,获得不少点赞。原来,对此感兴趣的香港人还不少,小曼信心更足了。她立志要像赵老师保护敦煌文化那样投入而执着地学习、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她说,香港文化的根是中国传统文化。

  据此次敦煌交流团负责人介绍,这批香港孩子所写的上万字的《敦煌报告》让敦煌的研究员们很感动。他们正与敦煌相关单位积极筹备,争取让60幅敦煌洞窟的临摹画,于年内在香港多所大学和中学展出。

  “我愿意当志愿者,为更多香港人讲解我收获的敦煌知识。”小曼笑着说。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