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 勇当改革领头雁

2017年08月16日 16: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孙小静

  从28平方公里起步的一场改革试验,吹皱了960万平方公里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一池春水。

  这,就是中国的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诞生,又一次亮明我国向世界全方位开放的鲜明态度。

  如今,改革试点成效初显: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全国,形成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和核心制度;自贸试验区地域不断拓展,上海自贸区扩至120余平方公里,全国也从上海“一枝独秀”,发展成为“1+3+7”的“雁行”阵容。

  强化服务,探索改革新路

  一张“负面清单”,改变了以往政府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从事前审批变成了事中事后监管。在浦东新区副区长陆方舟看来,这就是“把方便留给企业,把困难留给政府”,政府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之后,与自贸区管委会合署办公的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3张清单,让法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上海自贸区立足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了一系列“零的突破”:

  从“先照后证”到“证照分离”,诞生了我国首家外商独资职业培训机构,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改备案,意味着国外的彩妆、乳液等“非特”化妆品可在国内同步上市。

  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让企业得以整合区内外仓库,节约运营成本。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利润,因此“可实现30%以上的增长”。

  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企业跨境结算、本外币融资、跨境贸易融资等,打造了一条“高速公路”。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自贸区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6.8万个,账户余额2036亿元,企业通过该账户实现本外币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超过9000亿元,融资成本大为降低。

  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颁发了全国首张自贸试验区管委会推荐永久居留身份证和全国首张本科学历外国留学生工作许可证。

  对标国际,把握通行规则

  上海自贸区的试点,眼光越过太平洋,对标国际标准。至今,上海自贸区初步确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确立了符合国际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确立了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确立了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透明高效的准入后全过程监管体系。

  “接下来,我们还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区。”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说。

  上海自贸区的“国际歌”,还引来了国家级“大咖”。目前,区内已有8个简称“国家馆”的国别(地区)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投入运营,捷克、斯洛文尼亚的“国家馆”下半年也将分别运营。通过这些“国家馆”,已有近万种商品进入我国市场。

  “如今,上海自贸区建设已进入3.0版本,我们将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聚焦‘三区一堡’建设,努力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翁祖亮表示。

  自我加压,推进系统集成

  “上海自贸区是国家‘试验田’,不是地方‘自留地’。”上海市领导强调,自贸区每一项改革创新,都要努力做到可复制可推广。

  “负面清单”经历两次缩短之后,最近又开始实施更为精练的“最新版”。15个门类、40个条目、95项特别管理措施,成为我国11个自贸区的共同规则。

  “自贸区改革是一场‘动奶酪’的改革,动的是政府自己手中的权力。”上海市领导表示,必须要有自我革新的胸怀、脚踏实地的作风,攻坚克难,再造政府职能。

  随着改革的深入,上海自贸区再度自我加压。浦东新区政府推出“三全”工程,即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事项“全域共享”,依托网上政务大厅,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新体系。

  同时,上海自贸区正在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加强联动发展。“上海自贸区不仅要与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建设,还要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联动并进。”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说。

  新征程上,领头雁正展翅高飞,勇往直前。

  《 人民日报 》( 2017年08月16日 10 版)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