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云催化制造业向“智造”蜕变 专家建议抢抓窗口期主动权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重大变革阶段,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已从局部扩散向制造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领域全面渗透,并由生产变革进入到模式更新的新阶段。”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宋欣说。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工业云经验交流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司副司长朱皖表示,国外的制造企业已陆续推出互联网云平台,并希望依托平台构建制造业的新业态。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在新一轮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我国要把握好互联网这一优势。
工业互联网赋能“智造”模式创新
“当前,智能制造的重要方向是要解决快速向云平台上过渡和发展。比如GE推出的工业云平台,GE的价值链两端都由它整合。它既提供传统发动机产品,同时又向产品加服务转型。”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柴旭东说。
脱胎于三一重工的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利用“根云”,一台农用机械被赋予了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具备了一些智能。“根云”可以根据机器的忙时、闲时以及本身磨损情况,分配它的耕种时间,且物流设备可以做相应地衔接。
公司副总裁李剑说,通过对经营理念的全盘优化、对模块化以及一站式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根云”让机器更聪明,制造和拥有机器的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做生意。同时,原本是卖机器、修机器的企业,可以做一些原来根本不敢想的生意。
同样的,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工业云的创新模块,实现以订单为驱动的生产采购一体化应用,采购人员减少50%,订单执行及时率提升90%,响应周期从原来的15天缩短到1周,供应商评价、客户管理、售后维修等环节得到系统全面的提升。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智能维护系统中心研究员刘宗长认为,利用数据可实现制造业三个方向的转型,一是怎样把已经管理好的可见问题用数据进行分析,并慢慢地避免这些可见问题。下一个方向是从数据当中挖掘隐性的问题和线索,在它们发生之前进行预测,甚至避免掉,如装备的衰退、刀具的磨损、质量的偏差等。如果这些管理好以后,就可以建立知识和问题的关联,对系统进行建模,基于状态的感知、决策的优化和精准的执行,以避免不可见的问题。
底子薄积累浅是短板所在
“智能化是各个国家的努力方向,也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目标。我国在推进两化融合最核心的问题是工业化发展的时间太短,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工信部电子一所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副主任陈杰说,这导致我们在顶层的装备制造、工业技术和知识积累,包括信息技术的管理融入都暴露出很多短板。
他补充道,现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变革可以带来一些机会以更好地补足这些短板。但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总结一些理念、要素、规律和方法形成完整的标准去推进是一个必要的路径。
工信部两化融合处处长王建伟认为,我国工业云生态主要存在“四缺”问题,一是缺基础产业支撑。工业发展的一系列的基础技术产业高度依赖国外,特别是工业生产系统主要来自国外。二是缺平台的构建。平台积累的深度、广度不够,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平台功能的完整性、开发的多样性等专业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三是缺端到端的解决方案。面向设备互联、计算、协议转化、平台迁移、业务转化等中间环节缺乏可靠解决方案。四是缺资源整合能力。与发达国家巨头相比我国的平台企业实力弱,还处在单打独斗阶段。
“如果把整个工业体系分为想法创新、需求创造和管理文化等要素,我们则是用美国的创新想法和他们的技术,用德国的制造装备,学着日本的管理文化,生产出相对廉价的产品,在整个价值生产要素链上其实是非常吃亏的。”刘宗长说。
窗口期需抢抓发展主动权
“新形势下要牢牢把握窗口期,采取边建边使用、边试点边完善的策略,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应用的监测监管体系,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取发展的主动权、话语权。”王建伟说。
他建议,加快构建一批工业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参与对外竞争的“本土航空母舰”。鼓励云平台在产业聚集区落地,通过财税支持、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企业向云端改造迁移。
此外,把补短板与构筑云生态相结合,构建工业云体系,实施工业技术软件化工程,推动智能传感、工业云操作系统和新型工业的研发和产业化。在促开放方面,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国际化推广机制,支持企业海外并购,抱团出去。在安全保障方面,加快交易保护、跨境沟通以及平台许可准入政策的研究,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产品和服务安全认证,建立信息通报系统重大事件应急指挥体系,保障产业安全和信息安全。
结合贵州工业云建设经验,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经济师姚轶认为,工业云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丰富平台产品和服务,提高平台可用性、易用性和用户“黏度”。他建议,可按照“众筹众创、共建平台”的理念,引导企业在使用工业云的过程中,共同为平台挑毛病、找问题、出点子。在共建共享共用的原则下,真正做到企业既是工业云应用的使用者,也是建设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企业不仅是观众也是裁判,好或不好企业给出评判。
“智能制造从状态感知开始,就要进行数字化、量化描述,把网罗的数据集聚传递到‘云’,并由无数个计算机计算来形成智能的决策。”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说。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