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酒博会执委会副主任:看重对产业带动作用

2017年09月11日 12:03   来源:中国网   

  第七届酒博会执委会副主任、贵州省贸促会(省博览局)常务副会长(局长)张汉林(左)接受记者专访。

  第七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将于2017年9月9日-12日在贵阳市举行,在这次以全产业链方式呈现的酒文化盛宴揭幕前夕,9月7日,第七届酒博会执委会副主任、贵州省贸促会(省博览局)常务副会长(局长)张汉林接受专访表示,争取做到国内顶级、国际知名的专业性酒类博览会,这是我们的基本定位和目标。”

  酒博会一系列耀眼成绩的背后

  酒博会是改革开放以来贵州首个国际性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已连续举办六届,是中国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业内影响最深的博览会之一。酒博会一系列耀眼成绩的背后,张汉林认为,近年来贵州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此形成了重要支撑。

  张汉林介绍,2011年以来,贵州构建了一个从国家级到省市级的三级开放平台体系,“比如有国家级新区,有三个综合保税区,还有70多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部分州市还在培育创新型、开放型的文化旅游区等,贵州对外开放的平台建设力度大大增强了。”

  “对外开放的制度环境、体制机制创新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张汉林说,最典型的就是“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准,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回忆起“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诞生,当时作为该方案协调组组长的张汉林评价称,这是目前国内仅次于“自由贸易区”的开放型经济特区,政策优惠和开放的力度、深度、广度都比较大。

  今年就在酒博会期间,还在举办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跨境贸易投资洽谈会(以下简称贵洽会),二者正在形成良性互动。“酒博会和贵洽会两大展会基本上是贵州对外开放的‘双箭头’,双剑合璧肯定比单声道影响力更大,声音更洪亮、更突出。”张汉林说。

  张汉林认为,正是经过这五六年的努力,贵州的产业基础获得了根本性改变,“酒博会之所以能签这么多项目,就是贵州整个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体制机制环境、产业发展得到夯实的表现。”

  酒博会特点: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

  张汉林认为,酒博会特点之一就是国际化。这一届国外展商的比例达到40%以上,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计800余家,国外参展酒品有5000多种。这届酒博会上,全球知名企业沃尔玛来了,美属波多黎各阿雷西博市同意与黔南州人民政府签订友好城市意向书,目前已确认35家境外商协会将与贵州省贸促会(博览局)签订合作协议。

  酒博会另一个特点是专业化。比如国外的经销商、采购商数量比例不断提升,会展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还体现在酒类全产业链展示,从酒的原料出产、组织技术、有机种植和绿色生态,到酿造技术、酿造设备、储存物流、金融服务等,酒博会一应俱全。

  “任何一个以产业为依托的博览会,最终也要有能力体现自身的市场化。”张汉林说,酒博会的特点也表现在市场化上。

  张汉林介绍,2014年酒博会组委会指导成立了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有限公司,后者努力进行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政府补贴数目大大降低了。从2017年的第七届酒博会开始尝试售票,“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专业性、国际性博览会的必由之路。”

  张汉林强调,一个专业性博览会的服务主体必须聚焦专业的采购商、专业参展商、专业观众,但并不排斥普通老百姓增长见识、扩大国际视野,“传统博览会一般是3天,我们从一开始就设置了4天展期,第4天针对的就是非专业观众,是比较人性化的。”

  酒博会对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

  之前舆论普遍认为第七届酒博会“并非单纯的酒类展会”,张汉林对此进一步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酒博会首先带动大量的客流,对衣食住行和旅游等行业有一定促进作用,张汉林透露,甚至已经有旅行社开始推出“酒博旅游”项目。不过,张汉林认为,酒博会的直接经济价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

  贵州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大数据产业欣欣向荣,加入美酒元素会产生何种反应呢?张汉林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酒+旅游+文化+互联网”,为此,第七届酒博会7号馆专设了“酒+旅游+文化+互联网”综合展馆。

  酒博会突出了主宾系列的设置,比如美属波多黎各代表团,就来自朗姆酒的故乡。第七届酒博会选择了河南省作为主宾省,主要考虑河南省人口多,酒文化源远流长。目前河南省酒类产量全国第二,消费量全国第三,此举进一步加强了贵州与酒业主要出产大省间的合作,实现了错位发展。

  “国际会展届有个基本的数字,大致是1:9到1:10的产业拉动效应,几乎跟汽车制造业等同。”会展业目前在贵州表现突出,但张汉林回忆,2010年的时候,贵州只有酒博会一个对外开放交流的平台。随着酒博会影响力的不断壮大,使贵州大的会展品牌也提速升级,随之而来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大数据博览会、绿色产业博览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活动,对贵州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正向的促进作用。

  张汉林认为,从行业角度而言,酒博会促进了贵州酒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比如号称“茅台镇第二大酒企”的国台酒业,是天津的天士力集团收购茅台镇的酒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企业,“这本身也是我们对省外招商引资的结果。”

  酒博会还拉动了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张汉林举例说,贵州种植了30万亩蓝莓,除了销售鲜果外,最重要的用途就是酿酒。茅台集团利用黔东南州出产的蓝莓酿出了高品质的蓝莓酒,一系列质量指标都很优秀,非常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张汉林介绍,很多人很难想象贵州高原种植的葡萄也可酿造葡萄酒,而且品质还相当高,而这些技术进步要回溯到酒博会这个大平台与海内外各方的充分交流与合作。贵州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700多万亩,过去的传统就是春天生产绿茶,而茶酒的出现,使得茶农在夏、秋、冬这三个季节也忙碌起来。

  张汉林说,黔西南一些企业通过反复研究,利用茶叶加适当粮食共同发酵,生产出了具有龙舌兰味道,带有西方烈酒性质的茶酒,“我们认为这对未来茶叶全产业链的发展是一个创新,所以,这次酒博会上重点推出黔西南的茶酒。”

  张汉林强调,蓝莓酒、茶酒等品种的推陈出新,不单体现了酒博会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更重要的是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层面,为贵州农民作出了实际贡献。

  酒博会帮助贵州白酒走向世界

  以酒为媒,借酒续缘。连续六届酒博会的成功举办亦帮助贵州白酒走向了世界大舞台,张汉林认为,典型案例就是国酒茅台,“酒博会为茅台进一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张汉林介绍,国外酒商、采购商,国外使领馆、商协会等机构近年来不断来往贵州和酒博会,为贵州白酒飘洋过海形成了有利条件。去年开始,作为酒博会牵头单位之一的贵州省贸促会(博览局)积极主动对接上述机构,走出国门,远赴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宣传推介酒博会。

  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推广以国酒茅台为主的贵州白酒,不断增强“贵州制造”在海外的品牌力量,“茅台目前占国内白酒出口近95%的市场份额,这无疑是与酒博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张汉林说。

  张汉林认为,酒博会推动了酱香型白酒越来越多地被国内消费者所接受。由于地域、文化、消费习惯不同,要想改变一种酒文化是比较难的,恰恰是通过酒博会,酱香型白酒正攻城略地,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从酒博会上‘仁怀酒都酱香馆’布展历程的演变,观者是会感受到贵州白酒产业,特别是酱香型产业的发展壮大的。”

  张汉林举例说,茅台品牌主要是依靠53度的飞天茅台白酒打出来的,然而茅台集团专门成立了茅台酱香集团公司,统一整合在一起进行营销、宣传和扩大发展,酱香茅台的影响力、占有率目前已不逊色于人。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