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商务部 沈亦伶制图)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7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年末存量的13.5%和5.2%,流量位列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二位,存量跃至第六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全球市场一道新的风景线。然而,一些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盲目、非理性行为,难以为继,引发市场和监管层密切关注。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已相当可观,但如何实现高水平对外投资是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
钢铁厂去买饮食公司,一窝蜂收购足球队……一些国内企业缺乏明确的战略,在“走出去”中没有进一步“走上去”
今年6月,在法国尼斯附近,地中海俱乐部的Opio度假村重装开业。该俱乐部董事长兼总裁亨利·吉斯卡尔德斯坦在开业庆典上介绍,2016年,俱乐部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6%。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得益于中国复星国际成功控股后实现了团队稳定,让地中海俱乐部多年前启动的战略转型得以成功实施并继续深化。
“复星与地中海俱乐部更深入的合作,将为双方创造巨大价值。旅游度假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板块之一,我们会给地中海俱乐部带来更多源自中国的增长动力。”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说。
境外投资快速发展,是近年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商务部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2—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5.8%,占全球比重由2002年的0.5%提升至13.5%,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耀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一些企业借助“走出去”不断发展壮大、做强做精自身品牌,但也有一些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比如,有的国内钢铁厂去海外买了饮食公司;有的企业国内负债率已经很高了,却仍借钱到海外收购;还有,近3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一窝蜂高价收购了15家足球俱乐部……一些企业的投资不仅在真实性、合规性方面有欠缺,还与我国鼓励对外投资的产业政策要求不符,有的甚至对国家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企业对海外投资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明确的战略,一些企业简单地认为海外投资是尚未开发的“蓝海”,或是把“走出去”仅仅当作“走出去”,而没想过更进一步“走上去”。“有的企业投资决策较盲目,等交易落地、项目启动,才发现前期规划不切实际,最终自食苦果。”
“投资只是手段,根本目的还是要追求产业深度、技术高度,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要提升企业自身的能力。”郭广昌说。
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融进去”
“赢得投资项目所在国政府和所在社区认可,才能树立中国企业负责任的形象,实现长远健康发展。”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北方公司总裁植玉林说。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研究团队2017年调研数据显示,72.3%的企业认为政治风险是当前海外投资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而腐败和政治安全是政治风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走出去’需要有正确和清晰的战略,但跨境交易仍是一项高风险活动,在交易过程或投后整合等任何一个环节上,都有可能出现风险或问题。”中投公司副总经理祁斌说。
植玉林说,海外投资如果把国内经营那套直接搬过去,是行不通的。国内项目工期紧,还能从全国调兵遣将,而在海外,员工到一些国家的签证都是大麻烦;海外工程建设物资材料采购的规格、条件不同,有些装备还要有指定标准。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融进去”。
怎样才能做到“走进去”“融进去”?植玉林认为,在海外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应高度重视促进当地就业和改善民生,采用国际通行环保标准,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当地法律和民俗,促进多元文化融合与交流。
商务部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主任邢厚媛说,海外投资成功的,往往都是那些对东道国市场的机遇和风险有充分认识、辨别和管控风险能力强的企业,也往往是融入当地社会、本土化做得好的企业。“投资与贸易不同,不是只做一单就行,而是一种长期的商务活动。”
国际化经营,核心离不开“人”。“尤其是去一些政局不太稳定的地区投项目,做不好‘人’这个重要功课,企业很难立足。”植玉林认为,应当注重培养企业管理人才在发现和抓住商业机会、识别投资风险、整合全球资源以及专业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加强人才资源属地化建设十分关键,企业要“用当地人管当地人、用当地人办当地事”。
祁斌认为,“走出去”的核心是发挥我国与投资所在国各自的比较优势并进行交换,推动合作。一个成功的海外投资项目,除了能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协同效应,还必须惠及投资所在国,与当地企业和产业合作转型,实现共赢,“墙外开花两头香”。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离开国内搞国际化走不远也走不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认为,近年来,国际投资热点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我国适时加强对“走出去”的引导很有必要,但如何加强“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结合也很关键。
从现实来看,不少企业并没有正确把握国外与国内业务的平衡,资本“走出去”了,但先进技术、产品、服务和营销网络“引进来”还很不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我们不仅自己进行全球化布局,也希望在自身积累的全球资源基础上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帮助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郭广昌说,前不久,复星投资的葡萄牙商业银行(BCP)与银联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欧洲地区开展银联卡受理和发卡、创新支付推广等合作,这是复星助力“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全球布局的成功实践。
“走出去”走得好不好,与国内环境密不可分。业内人士认为,离开国内搞国际化走不远。虽然有些项目完全依靠海外投资和海外的自有资金,但最终对海外项目担保的还是国内母公司,境外银行也是根据境内企业的经营状况、实力和信誉给予贷款及金融支持。
上半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新增投资比去年同期增加6个百分点,对外投资实现区域优化。对外投资主要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说明我国对外投资行业结构也在优化。
徐洪才认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不断优化,有助于实现国内国外的双向良性互动,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先进技术“请回来”,中国市场对接全球先进技术和成熟商业模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走出去”要走得又稳又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引导。面对近年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对外投资过快增长的现象,有关监管部门进行了风险提示,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政策稳定可预期、更透明公平,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真实合法对外投资,是企业健康长远发展的保障。”郭广昌说。
植玉林建议,应持续加强统筹协调,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投资权益保护、贸易和人员往来便利、税负稳定等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减少和化解国际化经营风险。同时,加快我国自主可控的金融、法律、航空、物流等服务业“走出去”步伐,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企业对外投资与贸易提供更好支持。
(原标题:“墙外开花”还需“两头香”)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