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退休教师胡滨:选择教书育人无上光荣

2017年12月11日 08:15   来源:北京晨报   王希翀 本版供图 受访者

  选择教书育人无上光荣

1979年6月,宜春师专男女篮球队参加江西省大学生篮球赛合影,下数第三排左四为胡滨。

  1979年6月,宜春师专男女篮球队参加江西省大学生篮球赛合影,下数第三排左四为胡滨。

  【编前的话】

  高考,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

  胡滨、魏庆朝、程方平、张佳春、张秉兰、陈洁……这些1977年的高考考生异口同声:改变!

  40年前的那个10月,国务院批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中断了10年的高考正式恢复,是年12月中旬,全国570万名考生走进了迄今为止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的殿堂。

  恢复高考40年来,1亿多人上了大学,前30年3600万人左右,后10年6700万左右。40年来,高考经历了多次变革。而1977年由邓小平主持研讨并拍板的恢复高考的故事,告诉我们,改变历史需要大人物,也需要顺应时代变迁的有勇气有正义感的普通人,更重要的是,普通人通过历史的改变,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亿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1亿多人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并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人才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恢复高考,也改变了中国!

  今天,本报推出恢复高考40周年纪念特刊,通过6位1977年参加高考的普通人的故事,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1977年,我年过20,按政策规定办理了留城手续,成了一名待业青年,在宜春县第二小学代课教体育。正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无比忧愁的时候,忽然得到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要恢复全国高考!”曾从事教育工作、目前已经退休的胡滨老师1977年参加高考并被录取,从此,他的人生开启了充满希望的旅程。日前,北京晨报记者请他回顾了那场改变无数国人命运的高考。

  宜春县有几百人参加

  “我白天给学生上体育课,晚上通宵达旦地复习。好在年轻,身体扛得住。也好在时间不长,12月10日,考试就在宜春一中如期进行。”胡滨回忆道,当天,不少考生早早来到一中,他清楚地记得,清晨校园操场边的草丛上还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

  冬日高考,既是空前也恐是绝后。据统计,当年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只录取了27万人,录取率为4.7%。当时,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不论出身,只论分数。因此,当年不少考生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在同一个考点同场竞技。“据我所知,宜春县有好几百人参加考试,最终只录取了十几个人。”

  一纸通知书十年圆梦

  1978年春季,新的学期开始了。胡滨重返二小上班,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准备再参加半年后的高考。“3月的一天得到消息,我的录取通知书到了!”那年春天,一辆板车拖着铺盖行李,胡滨独自来到江西师范学院宜春分院(后改为宜春师专)报名入学。以这批首届学生入学为标志,宜春,这个赣西北的小城从此又恢复了高等学校。

  站在学校的大门口,胡滨的思绪回到了十年前,“一天傍晚,我从宜春城步行去新田外婆家,路过这所学校,听见宿舍楼里传来悠扬的笛声,抬头望去,一个窗户的灯光中透射出一名学生的剪影。当时心想,这是多么幸福的学生啊!”他在想什么时候也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呢?“想不到十年后,我居然在同一个地方实现了我当年的‘奢望’。我太幸福了!”

  班里的奇才不一而足

  录取到中文系77级的胡滨向北京晨报记者介绍道,当时的同学们都来自不同行业,年纪最小的刚刚高中毕业,赶上“头班车”成了幸运儿。

  大家的学历也不一样,学识水平各有千秋。大家的学习目标也各不相同。有的志存高远,准备跳过本科,直通硕士;有的只为摆脱“农门”,求一份稳定的工作。但能挤过这座“独木桥”的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胡滨所在的50多人的班级里高手奇才可不少。“记得当时有儿童文学作者,有杂文写作高手,还有棋类奇才,可以同时与多人下盲棋,且稳操胜券……”

  在周围同学的影响之下,圆了大学梦的胡滨更决心发奋努力。课堂上,他竖起耳朵听课,认真做笔记,每门课都一丝不苟地记录。“这些听课笔记虽经40年,搬迁五六次,辗转数千里,但至今完整保存在我的书房。”

■人物:胡滨,退休前为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参加高考时间:1977年

  ■人物:胡滨,退休前为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参加高考时间:1977年

  同窗也似上阵父子兵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恢复高考后首批被录取的大学生,有一个在如今看来不可思议,也让当时班主任在管理时犯难的问题——学生的年龄差及由此带来的非常现实的生活话题。

  据介绍,当时胡滨所在的这届中文系77级的同学年龄差距很大,年长的已是不惑之年,年幼的不满20岁,视为父子也不为过。总体来说,大龄青年占多数,以大龄学生为主的校园给学校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已结婚甚至已生子的学生要经常回家探亲,给不给批假?家里“那口子”来学校探视,怎么安排住宿?胡滨回忆道:“数学系77级还有一对夫妻学生,竟把年幼的儿子带来一起上学。”

  选择教书育人不后悔

  据胡滨介绍,当时学校条件极为简陋,校舍破旧,设备缺乏,师资不足。学校没有图书馆,更无阅览室,只有寥寥无几的图书摆在一间教室里。按照国家发放的定量饭票,对肚子里油水严重缺乏的他们来说,也是个不小的问题。锅炉房的开水每天早中晚开放三次,澡堂则仅在天冷时周末开放一次,每次收1角水票。对于有在洗澡时顺便想把衣服一并洗了的同学,澡堂更是在门口贴出告示:“禁止在澡堂内洗衣服”。

  1980年8月,80级新生即将入学,学校校舍严重不足,包括胡滨在内的77级学生被派遣到各中学和师范学校实习半年,名为顶岗实习,每月发放37元工资。“我被分配到师专旁边的宜春中学。”在各学校教师奇缺的时候,校长用“求贤若渴”来表达了对他们的欢迎,社会上也对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寄以厚望。

  “经过一个学期的全身心投入,我任教并兼任班主任的初一四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在一个学期的实习结束后,胡滨做出了在中学教书的人生选择。直至今日,现在已经退休的他在回头评价这个决定时表示,“我对人生的这一次选择非但不后悔,而且觉得无上光荣。”

  今年62岁的胡滨,退休前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获深圳市名教师荣誉称号,被聘为深圳大学教育硕士兼职导师,广东省高级职称评委和高中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专家。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王希翀 本版供图 受访者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