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政要:"一带一路"开启区域发展新模式

2018年01月16日 17:01   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6月1日,一列旅客列车停靠在肯尼亚蒙内铁路蒙巴萨西站,准备驶向首都内罗毕。这条铁路是肯尼亚独立以来的首条新铁路,由中国路桥承建,全线采用中国标准。(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澳大利亚中国友好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2017从都国际论坛”上,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中国首创的全球治理新词成为热点。与会的20位外国前政要及中外专家学者近百人围绕“全球治理与中国主张”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已成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和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日益扩大,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将更加造福于国际社会。

  毛里求斯前总统卡萨姆·乌蒂姆:“一带一路”助非洲脱贫

  非洲在全球治理中一直没有发挥非常大的作用。过去,非洲通过经贸、外商直接投资及外国援助等方式,与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非洲通过多边主义获益良多。在现有准则规则面临挑战之时,非洲更希望维护多边体系的稳定。

  放眼主要国家和地区,美国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欧盟领导人虽重申对多边主义的承诺,但在英国“脱欧”、难民问题凸显等背景下,更倾向于优先处理内部事务,而中国的全球治理主张有鲜明的多边色彩,这与非洲的主张有高度一致性。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将在非洲脱贫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深远意义。

  2015年,南部非洲60%的人口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37%的非洲人营养不良,不到50%的非洲人能够接受医疗服务,非洲人平均寿命只有41岁,只有不到60%的非洲儿童能接受小学教育,其中只有一半能完成小学教育,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也非常高。这些数字触目惊心,意味着非洲的贫困问题比经合组织想象得更加严重。这是一个区域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难题,非单一国家能够解决,需要更具包容性的制度框架。非洲在这些框架中需要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代表权。而中国改革G20等国际机制的努力能够满足我们的期待。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开启区域发展新模式

  英国脱离欧盟、难民潮席卷欧洲、民粹主义思潮在多国出现……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走向孤立时,习近平总书记却在中共十九大上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为美好的发展蓝图。他提出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举措,在当前形势下显得格外有意义。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同时也可以预防各种纷争的发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为维护区域的繁荣和稳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模式。

  具体到东亚,日中韩及东盟十国等应通过建设性对话与合作,建设东亚命运共同体。这首先需要日方做出一些努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积极回应和配合,以及改变对亚投行的态度。亚投行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机制性工具,日本应充分发挥在技术和发展经验方面的优势,早日加入亚投行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能够取得进展,也会是日中关系转好的一个契机。现在日本应该把精力放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上。

  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利:中国更懂得“授人以渔”

  有研究报告显示,2050年后,世界主要的经济力量就会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经济体。新兴市经济体届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会比现在翻一番。在这一大变局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也应有所变革,更加适应高度相互依存和互联互通的新格局与新秩序,弥补此前忽略的弱势和短板,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普惠性和包容性。

  中国在促进国与国互相尊重,推动平等、公平方面表现非常出色,在国际发展援助过程中更强调共享而非救济,突出共同繁荣、共享进步成果。事实上,国际发展援助不仅应着眼于解决对象国人民的生存问题,更应发挥投资的杠杆效应,赋能于当地人民,让他们在不远的将来有能力实现自主发展。“一带一路”能通过帮助沿线国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互联互通程度,构建跨区域、跨国家的大市场。这种做法能让市场和人实现充分对接,充分赋能于人民。

  实现包容性发展,理念固然重要,更关键在于行动。中国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让发达国家与更多新兴市场国家的领导人成功坐在一起,让来自西方国家的传统发展理念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理念融合,最终达成共识,这是习近平主席的伟大之处。中国不仅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很多内陆国家连在一起,更通过亚投行等卓有成效的合作机制将这一倡议落到实处。(本文有删减)

  (原标题:中国方案照亮全球治理未来)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