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阜平骆驼湾村:俺们已经脱贫了 请总书记放心

2018年02月20日 09:09   来源:人民网   乔雪峰 赵铎

  位于太行山区的骆驼湾村,以前破旧低矮、四面透风的土坯房已经被青砖灰瓦黄土墙的太行特色民居所替代。(赵铎 摄)

  冬日的太行山区,寒风凛冽,残雪未消。

  临近春节,骆驼湾村的村民们蒸年糕、挂灯笼、贴春联、轧粉条,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并不能掩盖乡亲们喜迎新年的喜悦心情。

  在村里的马路上,准备购置年货的村民将一辆满载蔬菜、水果的货车团团围住,挑选各自需要的东西。在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牵挂的地方,年味儿越来越浓。

  “俺已经脱贫了,请总书记放心。”

  2012年寒冬,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来到骆驼湾,唐宗秀挽着总书记的手臂走过黄泥墙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如今,唐宗秀家当年破旧低矮的泥土小屋,已变成青砖、灰瓦、黄土墙、塑钢窗的六间大瓦房。年过七旬的她,再也不用靠“在土里刨食”来脱贫,土地流转来了,1亩地仅土地流转底金就是1000多元,还有年底分红、林下经济,现在已经实现离地不失地、村民变股民。

马上过年了,骆驼湾村村民唐宗秀和老伴在家贴窗花和对联。(乔雪峰 摄)

  “你们来的真是太巧了,俺刚从女儿家回到村里过年。”一走进唐宗秀家的小院,她正和老伴在贴窗花和对联,看到我们后,主动迎上前来。

  前阵子,唐宗秀膝盖受风,行动不便,一直在二女儿家住着。由于马上要过年了,便让二女儿把她送回了骆驼湾。“过年还是在自己家踏实,只有在宽敞明亮的自家屋里吃着年夜饭,才叫真正的过年,才是真正的幸福。”

  屋外寒风阵阵,屋内暖意融融。坐在新房里的炕头上就和记者聊了起来。“当时,俺挽着习总书记的手来到家里,习总书记坐在俺家的热炕头上问俺家的收入情况。”唐宗秀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然显得非常地激动。“做梦也想不到能跟总书记面对面唠家常。”

  谈到总书记给她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唐宗秀告诉记者,当时,总书记看到灶上的锅里正煮着猪食,便拿起猪食和俺一起喂猪。俺当时很惊讶,“您也会喂猪啊?”总书记笑着回答,“我也当过农民,当然会了,我还会很多农活呢。”

  唐宗秀老人和她的女儿女婿兴高采烈地跟记者分享这些年来村里的变化。(赵铎 摄)

  唐宗秀对于以后的生活更是充满了憧憬,她对记者说,现在村里条件好了,路也修通了,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春节后打算开个农家院。“俺想告诉总书记,俺家已经脱贫了,请总书记放心。等您有时间一定来俺的新房子看看,吃吃俺做的农家饭。”

  不光唐宗秀家脱贫了,五年来,骆驼湾村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小推车都难上路的土路不见了,柏油路通到了村里各家各户,私家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破旧低矮、四面透风的土坯房变成青砖灰瓦黄土墙的太行特色民居,过去的小木窗户都换上了塑钢门窗,屋子里显得格外明亮;烧煤取暖的火盆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空气源热泵,冬天屋里可以达到20多度;村中央还修建了戏台和村委会,在村委会的迎客墙上,有十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脱贫致富的路上我们信心十足。”

  “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县龙泉关镇走村串户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并留下谆谆嘱托。自此,决胜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在这里吹响,骆驼湾村迎来发展的“曙光”。

  在这里,习总书记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骆驼湾村所在的阜平县是革命老区,还是当年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五年前的骆驼湾村,属于全国连片特困区。这里道路狭窄崎岖,村里共有608口人,其中428人为贫困人口,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发展种植业和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当地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人均一亩地,种点小玉米;喝点糊糊粥,盼望吃大米。

  “山高沟深龙泉关,乱石滩里挣钱难。”阜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龙泉关镇党委书记刘俊亮告诉记者,致贫的原因首先是资源状况差,土地资源比较贫瘠,水浇地少,旱地多。另外基础设施太差,很多地浇不了水。另外交通条件差,比较闭塞。“有高速经过,但看得到,下不来,龙泉关这里没有出口。”

  “脱贫致富虽然很难,但我们有信心。” 刘俊亮说,习总书记2012年底来龙泉关时讲得很清楚很实际,认认真真把情况摸清楚,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习总书记来了以后,老百姓精神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动起来了,老百姓认为小康目标快速能实现了,有信心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踏踏实实干,实现小康目标没问题。”

  龙泉关镇从2013年开始建档立卡,一户一册,把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搞清楚。把每一户里情况搞清楚,每一个村的情况搞清楚,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用于决策。

  脱贫靠政策,富民靠产业。阜平地处深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空心化、老龄化严重,适合干啥?种谷子,产量低,不值钱;养牛羊,禁放牧,怕污染;建光伏板,破坏当地景观。

  “老百姓靠天吃饭不行,要把靠天吃饭变成靠资源吃饭,把山水变成老百姓的绿色银行。”刘俊亮告诉记者,近年来,骆驼湾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把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民宿游。下一步,将着力做好村内景观、配套服务设施等附属工程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龙泉关镇副镇长、骆驼湾村包村干部曹建平对于村民实现早日奔小康信心满怀。(赵铎 摄)

  据龙泉关镇副镇长、骆驼湾村包村干部曹建平透露,骆驼湾村的700亩土地已统一流转,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林果种植业。果树挂果前,承包公司给村民每年每亩地补助1000元,挂果后实行利润五五分成,公司和农户各得卖果效益的一半。平时,村民还可到果园套袋、施肥、锄草、采摘等打工挣钱。

  下一步,将依托骆驼湾村66.4%的森林覆盖率、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水资源、毗邻天生桥景区等优势,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为此,县旅游局已确定给予每户农家乐3万元的资金支持,并联系了保定一家厨师技校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

  “奔小康是干出来的,不能光喊口号。”

  沿着骆驼湾村口的公路往南行,在半山腰上的一个养殖场,记者见到了骆驼湾村村民孙振泽。他今年已经70岁了,在农村,这个年纪的老人,大多数都不再劳动干活了,但是孙振泽不一样,他脑瓜灵活,敢干敢闯,是村里的能人。

  之前,老孙陪着患精神病的妻子,种二亩田,打几天工,日子过得艰难。为了还债,他试种苹果,因管理不善,险些又赔本。有一年春节,孙子来拜年,10元压岁钱他都拿不出来。

  骆驼湾村村民孙振泽接受记者采访。(赵铎 摄)

  “新时代要有新思想,奔小康是干出来的,不能光喊口号,国家有这么好的扶持政策,我再不干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孙振泽家有六亩地,现在每年仅土地租金收入就有6000元,他在果园打工1年还有上万元收入。虽然已经脱贫了,但是老孙不满足于拿着土地流转收入和在村里打工的生活。“本想就这么糊弄着过完这辈子。如今,好政策和机遇摆在面前,不想干都不行了。”

  由于年纪比较大,干不了一些重体力活,老孙突发奇想,大家都在搞农家院,我不如开个养殖场,到时候土鸡蛋、猪肉都可以成为村里农家乐餐桌上的特色美味。等以后规模壮大了,反正公路都修到村里了,也不会愁销路,还可以往外卖。

  说干就干,2017年5月,老孙在省农业厅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开了一个养殖场,由于没有经验,孙振泽的养殖场到现在也没怎么赚到钱,但是经过这半年多的积累,他对自己养殖事业的前景非常看好。“没有失败,哪有成功?只有在失败里总结经验才会成功。”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骆驼湾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点燃了当地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之后阜平县明确发展定位,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富民产业发展等10项重点工作。老孙借力全县打造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业这一东风,在扶贫资金的扶持下盖了一个上下两层共八间屋的房子。“除了两间自己住,剩下的我准备搞个农家院。”

  五年来,骆驼湾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食用菌和高山苹果种植,贫困百姓摘掉了穷帽子,晒出了亮丽的脱贫成绩单:2016年,骆驼湾村民人均年收入3026元。2017年,骆驼湾将通过发展乡村游、生态游、香菇和苹果种植等产业,人均年收入达到4000元,全村实现稳定脱贫。

  走出骆驼湾村,沿公路往南行,低缓山坡上分布着一排排罩着黑色遮阳网的食用菌大棚。(赵铎 摄)

  驻村工作组组长、骆驼湾村第一书记敦伟涛说,现在村里交通、公共设施、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改观,100多名年轻人也回到村里创业,这里充满了活力和希望。“办农家乐,承包香菇大棚,到苹果种植企业打工。只要不懒,不出村就能挣钱。”

  “现在,骆驼湾村村民生活条件改善了,致富的产业基本成型了,争取让老百姓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曹建平带着我们登上附近的小山,俯瞰着眼前熟悉的小山村,对于未来,他信心满怀。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十九大报告已为中国广袤农村发展和亿万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擘画了新坐标、描绘了理想蓝图。中央一号文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指明新方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新时代愿景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