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家政府网首晒“年检”报告
常态化监测覆盖面扩大,各地区各部门每季度网站抽查比例从10%提高到30%;全国累计整合迁移无力维护政府网站2万余个,减幅达46%;清除“山寨”政府网站持续推进……
1月底,各地区、各部门2万多家政府网站首次公布“年检”报告,既有强化监督的《政府网站监管年度报表》,也有深入“自检”的《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向全社会亮出政府网站“家底”,进一步推动建设整体联动、高效惠民的网上政府。政府网站是否合格、能否满足公众期待等,指标数据一目了然。
98%政府网站发布年报
“四不”问题成考察重点
截至2月25日,一个叫“衡水市工业新区教育局”的“山寨”网依然能顺利打开,栏目建设看似有模有样,而实际上该局纯属杜撰;去年10月,安徽省池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被发现假冒,省政府网站接到报告后立即处置,完成全省范围内网络封堵。
近年,假冒政府网站一度层出不穷,假证、假商品、假缴费借此打掩护,损害公众利益。2017年,清除行动持续进行。截至目前,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政府网站分别发现并处置假冒网站2个、3个和7个。
去年5月,国办《关于印发政府网站发展指引的通知》正式印发,明确要求从2017年度开始,逐年编制《政府网站监管年度报表》和《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并在每年1月31日前向社会公开发布。
记者从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了解到,今年2月初,全国2万多家政府网站中,已有约98%网站公布工作报表,接受社会监督。此外,各地区、各部门公布了对本地区、本部门政府网站监管工作的报表。目前,国办正在对公布情况核准统计。
除“假冒政府网站处置”这项指标外,两份报表的考察指标紧扣群众反映强烈的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准确、互动不回应、服务不实用等“四不”问题。公开网站抽查、网站开设整合、“我为政府网站找错”平台网民留言办理、假冒政府网站处置……《政府网站监管年度报表》的指标内容侧重机制建设,引导和强制各管理单位建立并完善这些机制,更好为网上政务保驾护航;《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的指标内容更多考虑用户使用,包括信息发布、专栏专题、解读回应、办事服务、互动交流、安全防护、移动新媒体、创新发展等。
“两份年报的重要特点是量化、数字化、客观化,适应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发展水平的政府网站,既便于横向或纵向比较,又清晰直观体现网站监管和工作具体情况”,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王友奎认为,这意味着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方向性更加明确。
98%网民留言及时办结
在线办事程度尚不平衡
打开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登录首页“政务服务”栏目,根据服务类型,市民可选择个人服务、部门服务、便民服务、利企服务、阳光政务等项目。进一步点击,可以看到“便民服务”项目覆盖日常生活多个方面,如出境游证件、居住登记卡等,还可查询车辆违法信息;“利企服务”则提供查询纳税申报、企业年报等服务。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7年度工作报表》,2017年网站政务服务事项数量超过20万,一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预约、网上申报。
通过是否发布服务事项目录、注册用户数、政府服务事项数量、可全程在线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数量等指标,公众可快速了解各网站办事服务成效,也可与平日办事感受做比较。年报显示,政府网站服务事项种类和总数呈现逐年增加的现状,天津市政府门户网站提供政务服务事项超17万项,江西达16万项。
然而,各地在线办事程度发展并不平衡。
例如,云南省政府门户网站去年政务服务事项总量在全国靠前,但全程在线办事比例不到1%。相比之下,湖北省、黑龙江省总数虽不靠前,但在线办事率分别接近20%、100%。专家指出,网站服务在向着“应上尽上”方向发展的同时,实际生活中能否“在线”办理直接关系公众体验的好坏。
2017年,政府网站工作更加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报表里有关互动交流的指标不少。比如,留言办理、征集调查、在线访谈的数量与时间等,被要求明确填写;收到留言数量、按期办结数量、超期办结数量等情况被要求公布。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政府网站已累计处理37138条网民留言和投诉,总体办结率达98%。
移动政务首次纳入考核
雷人雷语仍需积极治理
2月25日,在安徽省政府微信公众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最新一期“回应关切”栏目中,针对一位网友反映向当地村委会申请宅基地“遇阻”一事,有关部门给予权威政策释疑,并公布回复内容,受到网友好评。据了解,安徽省政府官方微博也已开通留言办理功能,2017年筛选需办理的网民留言事项604条,涉及住房、城乡建设、土地、环保等领域,平均每天给网友办成2件事。
目前,安徽省政府网站积极推动各项服务工作向移动端拓展,全省16个市、105个县(市、区)全部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当网民在线发声、隔空喊话,移动新媒体正成为让每一件‘小事’落地生根的新平台。”安徽省政府网站负责人说。
“移动新媒体”考察指标,首次出现在政府网站年度报表里。根据此次公布情况,政府两微一端等政务移动端正在迅速“吸粉”。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的移动APP“河南政务”下载量达几十万;农业部开设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微观三农、农视网微信公号,总订阅数超500万;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开发省政府公报微信小程序,去年发布36期公报,用户数迅速过万。
此外,北京市、贵州省、四川省等地以及科技部、公安部、国家食药监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政府网站,纷纷入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腾讯企鹅号等新闻客户端,不少已“小有名气”。
不可忽视的是,仍有部分地区和部门的政府网站新媒体管理发布混乱,存在开办底数不清、管理责任不明等问题。有的频现雷人雷语,有的政府新媒体账号还成了“娱记”“段子手”,有些地区还未开通移动端服务。
据清华大学对全国415家政府门户网站的抽样调查,2017年59.2%的网站建设了政务微信且更新较好,12.8%更新一般,27.2%尚未建立政务微信;28.4%建设了APP且更新较好,22.2%更新一般,49.4%尚未建设APP。
移动政务的建设还需更多技术支持。专家指出,关注信息服务聚合的“搜索即服务”、细分用户群体的“多语言版本”、打造个人和企业个性化服务的“千人千网”以及大数据支撑等“硬”指标,既是对政府网站一年来运维成果的展现,也为政府网站的发展指出了新方向。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01日 23 版)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