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龙 全国人大代表 上海市崇明区委书记
欧阳华 全国人大代表 江苏宜兴市西渚镇 白塔村党总支书记
葛益平 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徐恒秋 全国人大代表 安徽省环保厅厅长
从左至右依次为: 长兴岛郊野公园 皖南石潭 衲田花海
两会·长三角圆桌③
“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建设”和“区域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身处长三角地区的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代表委员们对此感受颇深。
今天的“两会·长三角圆桌”,本报与解放日报、浙江日报、安徽日报合作,采访沪苏浙皖四位代表,探讨如何通过共商共治共享,推动长三角区域环保水平整体提升。
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坚守长江生态廊道
去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详细询问崇明生态保护情况,对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寄予厚望。
崇明处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沿海大通道的交汇点上,在长三角生态保护一体化中有其独特的位置。按照规划定位,崇明不仅要建成上海的生态“后花园”,更要建成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多次谈到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经过多年建设,崇明水体、大气、植被等环境要素品质不断提升,全区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90%以上,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6.4%,森林覆盖率达25.1%,这些指标都为全市最高。”唐海龙自豪地说。
“我们正在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唐海龙说,终身追究制是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重点,将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元素纳入常规审计事项,以鞭策干部在生态建设方面积极作为。“鼓励领导干部勇于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唐海龙说。
同时,崇明编制水、耕地、森林、滩涂四类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目前,崇明已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基地,整合建立生态环境预警监控平台。下一步,将完成水、空气、噪音、土壤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生态遥感、碳通量监测体系建设。
“不投入大量资金,仍可产生建设成效,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唐海龙说,崇明愿在生态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为长三角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不过,崇明生态岛建设绝不能“就崇明而崇明”,必须立足上海、跳出上海,放眼长三角。“长三角水体、大气、土壤污染等问题凸显,且具有一体性特点,需要整个长三角地区联防联控。”唐海龙说,在长三角生态保护合作中,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缺乏包容性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资源要素短缺,环境问题仍然突出,地区间环境纠纷较多,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等。
唐海龙建议,先行制定长三角区域协同法,在国家层面建设强有力的推进一体化的协调机构,尤其强化长三角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全流域的水土林气等生态资源的统一调度平台。
唐海龙透露,崇明正加强与江苏启东、海门等地的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在“东平—海永—启隆”城镇圈协同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深化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道路,共同守好“长江门户”的生态屏障。
唐海龙介绍说,崇明“2035”总体规划的核心是“三控制一留白”,即人口管控、建设密度的管控、建设高度的管控,看不明白想不清楚的就留白,留到以后再进行研究。
同时,崇明将与长江沿线城市加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交流合作,推动普及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当好“晴雨表监测器”,共同坚守长江生态廊道的“绿水青山”。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守住一方净土
“江苏最美乡村”白塔村,藏在半山,隐在竹林,远在城外,静静地等着你。
这句宣传推广语,是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的“网络名片”。这个当年穷得连电费都交不起的经济薄弱村,如今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宁静田园。
“发生这个巨变的秘诀,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环境立村。”全国人大代表、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说,20年前,村里就划定不开发区域,把张戴公路以南作为原生态保护区。“我们坚持守住一方净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的原生态。”
坚守总有回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白塔村做起生态休闲旅游和高效观光农业大文章。他们打造5000亩原生态高端民居民宿休闲区,引来八方游人。游客晚上在蛐蛐的催眠曲中入睡,早晨被小鸟叫醒,“真正把以前到农村走亲戚的感觉找回来了”。
“生态环境保护好了,为后来的大发展奠定基础,为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欧阳华说。现在白塔人的最大共识是,要把生态环境当作生命一样去保护,留青山、保绿水、守净土,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近几年,他们利用生态优势引进2.8亿元乡村旅游项目落户,但影响生态环境、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项目,白塔村坚决不要。欧阳华介绍,仅去年他们就回绝8个项目,每个项目的投资都有数千万元。
同时,白塔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分批引进种植特色瓜果、茶叶、南天竹、茭白、观赏樱花等,集农业、休闲、观赏、采摘互动为一体,促进旅游发展,带动村民致富。近五年,村级经济实现翻番,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8万元,年均增长25%。村里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宜居奖”等12块国字金字招牌。
白塔村只是一个缩影。从地处太湖上游的宜兴市来说,这几年生态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关闭太湖沿线众多矿山、化工厂、制砖厂,所有养猪场、养鸡场也全部关停,同时花大力气对河道清淤、治理。
“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人人参与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才能保持下去。”欧阳华认为,一个地方生态破坏了,相邻区域也难以幸免。生态保护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区域能做好的,树立大局意识、加强区域联动尤其重要。比如太湖流域治理,就要上海、江苏、浙江共同行动。
欧阳华建议,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良好生态的受益人要向地处偏远、环境较好、发展较慢的地方支付更多费用,使那些地方保留住一方净土。同时,打破传统以GDP为重点的考核模式,对党政领导的考核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比重,形成鼓励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
“更重要的是,增强法治意识,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环境。”欧阳华说,对违规排污、破坏生态的,包括对别的地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法律都应给予严厉制裁,让他们的违法成本大大高于违法所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加强生态保护合作,构建绿色空间格局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区域内工业化程度高、产业类别齐全,石油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分布集中,机动车、船保有量大,整体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实施生态保护合作,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保护一体化进程,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推进长三角地区生态保护一体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有效治理跨界污染等问题,更重要的是探索一条适合长三角区域生态保护的道路。”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葛益平认为,长三角地区城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水、大气、土壤等各方面相互影响。
如何通过深化合作,加强长三角地区的环保力度?葛益平建议,要从“五个一体化”着手,强化经济发展、政策法规、机制体制、治理保护和科技合作等方面的一体化,打破区域内“各自为政”的状况,根据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现实状况,统筹谋划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同时,各地在进行地方性环境立法前,应充分征询相互意见,避免地方性法规相互冲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改革,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共抓、共管、共享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温州持续推进“六城联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系列组合拳,保持环境监督执法高压态势,构建党政同责、人大政协助力、政企民联动的全民生态保护机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多张国家级金名片。
“改革是温州发展的关键词、主题词,也是温州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葛益平介绍,温州通过全面推行生态报表制度,让市县两级的生态报表成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的支撑表、百姓对环境质量知情的晴雨表;开启“一站式服务”助推发展的新思路,实现环保部门25项办事事项“最多跑一次”。
温州还紧扣关停淘汰、集聚入园、整治提升环节,抓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治理、群众监督”的生态环保治理格局,2010年以来先后开展对电镀、印染、造纸、化工、制革等13个行业的两轮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共完成关停淘汰“散乱污”企业1407家,原地整治提升企业608家,建成同行业集聚园区17个、集聚点18个,整合入园企业693家,在制鞋、合成革等行业的废气治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下一步,温州将主动作为,积极对接,科学构建绿色空间格局,逐步形成东部滨海海洋型产业带、西部山区生态型产业带和中部平原城市型产业带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全省大花园城市和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同时,打好环境质量提升攻坚战,探索共抓共管共享机制建设,加强地方环保科研,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为长三角生态保护合作贡献力量。
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共同呵护碧水蓝天
“每天都要看手机里的3张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环保厅厅长徐恒秋常常会议一结束就立刻拿出手机,查看从合肥传过来的全省环境监测数据表。
安徽坚决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领域实现好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生态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但将安徽环保指标纳入长三角地区评价、考核,徐恒秋坦言“压力很大,环保工作必须付出更大努力”。
“推动绿色发展,长三角地区要率先行动、探索新路,建立健全区域联动机制,提高共商共治共享水平。”徐恒秋认为,长三角地区空间相关性大,一些山、江、河、湖跨省市分布,随着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环境同步性不断增强,必须突出源头防控、强化管控措施、优化协作机制,共同呵护碧水蓝天。
安徽今年要重点做好“五控”,即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全面启动城市建成区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加快推进集中供热改造,开展煤气发生炉专项整治等;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全面实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加强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开展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和“散乱污”集中整治专项行动等;控制机动车船排气污染,加快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开展重型柴油车超标排放治理,推动减少公路运输、提高铁路货运比例等;控制各类扬尘污染,实施冬季“封土行动”,开展建筑施工扬尘综合整治,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百”,加强工业堆场扬尘污染防治等;控制露天焚烧,持续加大餐饮油烟污染管控,全面启动城市建成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持续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
在重点做好工业、城镇、农业农村、船舶港口、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治理的同时,积极签订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第二个周期协议,并借鉴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做法,在省内推广河流跨区域断面生态补偿,创新推动水环境治理。在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基础上,着力防止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严抓严管是今年环保工作的主基调。”徐恒秋表示,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精神和要求,持续深化环保领域改革,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要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加大处罚力度,提升环境违法成本,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为推进长三角环境质量协同改善、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安徽贡献。
本版撰稿:
新华日报记者 任松筠
解放日报记者 陈抒怡
浙江日报记者 王庆丽
安徽日报记者 朱胜利
本版供图:
张 驰 任松筠
梁 臻 徐国康 程 兆
马 凡 邵 丹
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