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旧貌换新颜 上海城市建设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市民

2018年09月10日 09:54   来源:中国军网   杨帆

  【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

  旧貌换新颜,上海城市建设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市民

  黄昏时分的黄浦江畔。中国军网记者 杨帆摄

  9月,风朗气清的最美时节,除了登高望远,可能江畔凭栏,看夕阳从天边一点点落下河面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和浪漫。9月9日上午,记者随“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媒体一行来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感受改革开放大潮中上海的发展进程和城市新面貌。

  让黄浦滨江成为市民生活“后花园”

  蓝天白云下的南外滩滨水区美成一幅画。中国军网记者 杨帆摄

  驻足黄浦滨江,看宽阔的黄浦江静静地流过,给上海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魅力。浦江西岸便是当年的十里洋场,一座座异国风味的建筑矗立在美丽的外滩,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繁华。现在的黄浦滨江北起苏州河,南至日晖港,东临黄浦江,西至中山路,岸线总长约8.3公里。沿线主要包括老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老码头、南外滩金融集聚带、江南造船厂原址等重要区域,已然成为全市滨江最重要的岸线之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黄浦区全力推进黄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在黄浦滨江规划设计上,明确了外滩“世界窗口”、十六铺“城市远航”、南外滩“创意水岸”、世博园区“城市博览”和南园“慢生活港湾”五大功能区段定位;以实现滨江公共岸线全线贯通、为市民提供舒适优美的公共、开放和连续的活动空间,使之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核心区”为目标。

  滨江岸线上随处可见的芦苇。中国军网记者 杨帆摄

  蓝天白云,清风微拂,十六铺浦江观光区有不少拍照的游客和散步的居民。波浪形亲水平台岸线,江边随处可见充满野趣的芦苇,这条已经全面竣工的南外滩960米改造工程让记者真正感受到了上海滨水区的美和设计上的用心。据黄浦区滨江办负责人介绍说,波浪形的创意起源于上海老城厢鱼骨形的城市结构,寓意在黄浦江边汇合,将城市敞开,吸引人群回到水边;此外,也试图通过波浪的造型传递上海温柔柔美的一面。

  在世博园区观南浦大桥。中国军网记者杨帆 摄

  沿着十六铺岸线往前走,是世博浦西段滨江岸线,“一带三道七园”景观映入眼前。如果说十六铺主要给市民提供美的享受,那么世博园区给市民更多的则是生活上的便利。除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防汛墙进行平整修复,还整修开放11个观景平台,供市民一路亲水观赏,公厕、饮水点、健身冲淋点、便利店、轻餐饮、停车场(库)等一应俱全。自开放以来,世博园区已开展“七一”健身跑、“八一”军民跑、文化周周演等多项大型活动,并且即将举办美国林肯爵士乐中心的爵士乐专场秀,今年的上海马拉松也将世博浦西段作为赛段。黄浦滨江已然成为充满活力和人气的公共空间。

  “开放不只是开发那么简单,我们的心愿是把黄浦滨江真正打造成上海市民生活的后花园,真正做到还景于民。”黄浦区滨江办副主任姜澳米对记者如是说。把黄浦滨江岸线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滨水区,建设成更有文化韵味,更具活力氛围,更加舒适宜人,更能引领时代的“公共生活岸线”,成为黄浦江岸线中最亮丽的名片,这是上海市政府一直探索并致力实现的目标,也是上海市民翘首以待的愿景。

  让老城厢居民体会生活环境改善获得感

  整治前的老城厢。资料图

  逼仄的弄堂,低矮古老的楼房,随处摆放的垃圾桶,经过时还能闻到剩菜腐烂的臭味……这样的存在好像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身份不太匹配,尤其当背后是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时就越发显得尴尬和讽刺。老城厢,这个被称为上海之根的地方在时代的高速发展中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很多住在黄浦区小东门老城厢的居民曾经这样形容:“这里楼上是违建群租、楼下是马路菜场,抬头看不见天空,只有电线、雨棚、遮阳篷……”绿化不足、各类网线乱如麻、道路坑洼、厨卫设施缺乏,很多房子甚至连抽水马桶都没有,这对于算起来还是生活在城市中心的老城厢居民来说,无疑是难以忍受的。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成了他们对政府最强烈的诉求。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绵城市,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为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2015年上海市启动“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2016年开始,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矛盾最突出的黄浦区小东门老城厢区域成为市级重点整治区域和治顽症、补短板的突破口。

  两年来,通过实地调研,小东门街道创造性地将“拆违、排危、帮困”结合在一起,在拆违的同时启动惠民利民修缮改造行动。在违法类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结合老城厢区域特点,开展房屋大修及立面修缮、小区综合改造、推进厨卫工程、平安工程、光明工程、便民服务工程;改善上水、排水、电线管网、改善市政道路及积水点状况、完善环卫设施配置、补种绿化、粉刷立面、修整道路,始终把改善群众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放在首位,切实让居民有获得感和改善感。

  2017年在拆违中帮助居民共改造厨房间510户,卫生间487户。对于一些实在无法进行厨卫改造的房屋,则根据居民实际生活需要,创新性地建立了“邻家屋里厢”家庭生活服务站,向居住在周边区的居民提供便民生活服务设施和邻里活动场所。

  建成的“邻家屋里厢”。中国军网记者 杨帆摄

  “邻家屋里厢”东街家庭生活服务站,位于小东门街道康家弄42号,服务设施面积1300平方米,全年无休,沐浴、厨房、卫生间、活动室等服务设施全天候开放。自运营以来,“邻家屋里厢”已经服务居民9万多人次。居民可以根据各自需求和家庭实际情况,到所居住的居委会进行实名登记后,领取并开通乐惠卡,便能享受到无偿、微偿的公共服务,所有设施向80岁以上老人免费开放。 “附近的居民都很喜欢来这里,洗衣服、修理家电又便宜又方便,比如在外面要花50块钱修的东西,这里只要20或30块。还有很多远一点的市民也愿意来这里。”“邻家屋里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脸上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的老城厢,虽然高低对比还是那么强烈,但是干净的巷道已不会让人难堪。中国军网记者 杨帆摄

  经过两年的整治,现在的老城厢已经大变样。虽然街道还是不像外面市区那么宽,楼房在背景的映衬下还是那么矮,可是曾经的脏乱差已经一去不返,干净、整洁,家家门外摆放着娇艳的鲜花盆栽,既保留了老城厢原有的弄堂特色,又使得居民生活得到了质的提升。就像闲聊的王阿姨说的那样,现在已经很满意了,未来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四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筚路蓝缕,经济发展上海始终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上海也正努力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