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上海独占“龙头”

2018年11月30日 15:03   来源:人民网   姜泓冰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8)”24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呈现单中心特征,上海是无可争议的龙头城市,与南京、苏州、杭州、武汉、成都、重庆等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节点城市落差明显。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程序仍有待提高。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5年首次形成,今年是第四次公开发布。该指数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作室的研究团队联合研制。评价由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保护4大领域19个核心指标组成。

  根据报告,2018年长江经济带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可分为5个等级,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南京、苏州、杭州、武汉、成都和重庆6座城市是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性节点城市;长沙、无锡、宁波、合肥等27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湖州、衡阳、蚌埠等60座城市是地方重要城市,对周边邻近区域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铜陵、眉山、孝感等11座城市是协同发展能力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分析说,从空间分布上看,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呈现东高西低、省会城市和沿江

  沿海城市较高的不均衡态势,说明协同发展程度仍待提高。从空间聚类的结果看,长江经济带内城市大体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域8子群。从要素间关系看,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交流服务能力与其生态支撑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目前的发展尚未形成生态包含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未来需要探索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兼得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从各城市的得分看,长江经济带大多数城市的整体协同发展能力偏低,科创协同发展能力表现良好,而经济协同发展能力、交流服务能力和生态保护能力则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据介绍,近4年来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逐渐增强,指数得分均值由2015年的9.80分上升到2018年的19.11分,但整体水平依旧较低;经济带内的发展差距有所缓解,得分的标准差从2015年的13.86下降到2018年的12.44,但仍保持“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大部分沿海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排名靠前,上海、杭州、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在经济带内的排名一直保持在前十位。

  曾刚将长江经济带与莱茵河流域作了比较,发现莱茵河流域的协同发展呈现多中心特征,而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呈现单中心的特征,如莱茵河流域城市航空客货运量的城市首位度分别仅为1.05和1.25,而长江经济带这一指标高达2.26和3.41;相反,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相对低于莱茵河流域城市,长江经济带内城市的人均GDP也远低于莱茵河流域的城市。

  专家建议,未来应在上海设立权威、直属国务院的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管理机构,增强区域合作、一体化发展协调力度;尽快出台《长江法》,设立长江基金,充分发挥法制、社会组织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以及科技、生产、治理的融合,建设绿色智慧城市系统;加快核心城市功能转型升级,发挥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增强长江经济带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