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摄影记者眼中的改革开放
▌王文澜
中国画报出版社策划了一系列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活动,其中著名摄影家王文澜的画册《观澜:一位摄影记者眼中的改革开放》,已入选中宣部对外出版项目(任务类),为中宣部评出的全国52项任务类出版物之一。
王文澜,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国摄影家》《人民摄影》《爱乐》编委,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助理、高级记者。他善于用平民视觉反映时代变迁,在读者中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画册以图片的形式记录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依据“大视角、小切口”的原则,从衣、食、住、行4个方面入手,在王文澜老师的海量作品中精选出150余对图片,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视。
我从出生之日,就和相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满月到周岁,从上学到工作,从结婚到生子,生活的轮回与生命的延续,都在镜头前真实生动地呈现着。从拿起相机开始,我又用镜头去拍摄人:人的心态、人的精神、人的处境、人的一切;变的与不变的,内在的和外部的,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有了活生生的人,有了酸甜苦辣的味道,有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照片就有了灵魂。
四十年一瞬间,中国像一个沸腾的大工地,在这个传统的国度里,正在进行着世界经济史上最伟大的实验。我们用高速发展取得了发达国家百年发展的文明成果,这样难得的历史机遇,正是摄影人大显身手之时。
摄影器材的日新月异给拍摄带来随心所欲的惊喜,这让摄影变得太容易,然而摄影难就难在太容易了。容易掌握的东西,也容易最终失去它,只有把镜头对准身边瞬息即逝的日子,即保存了珍贵的记忆,才能留住人类的历史。
在中国有上亿人的拍摄群体,每天都在产生着无数的照片。拍照如此有魅力,在拍别人之前,你就已经成为别人照片里的角色,所以每个人都是摄影师,都是在照片里长大的,照片可以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留下令人难忘的日子。
从胶片年代迈入数码时代,我们按下快门,得到的是触摸不到的一个个数据,唯一不变的是拿在手中的照片,瞬间凝固了千变万化的时空。一张照片是一句话,两张照片就是一个对话:对照变化、对照生活、对照情感、对照历史、对照世纪间。长年累月的相对性瞬间,就是一个人的影像史记。
当我举起相机时,就开始用照片说话,就像作家用笔,画家用颜料,作曲家用音符,舞蹈家用形体一样。不同的是,摄影作为瞬间语言,是区别其他艺术的重要特性,也是摄影价值的最终体现。好照片是来之不易的,用照片说话,说得明白,说得幽默,说得有分量,就要下功夫了。拍不出好片子,是摄影者经常面临的处境,这恰恰是产生好照片的土壤。关键在于取景框后面的头脑,这比手中的相机更重要,因为我们不是手握机器的机器。
好照片是千载难逢的,有价值的景象每分每秒都在消失,到了下个世纪回头看,人们可以写、可以画、可以演,唯独摄影过期作废,一不留神,我们只能留下空白。一张照片放在那里,像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或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也可以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张照片。
好照片是不言自明的,摄影是门技术,也是一种精神。所有的智慧都在“咔嚓”之中了。瞬间千变万化,在一生拍摄中,好照片只是凤毛麟角。照片好坏之间只差一点,早点晚点都会与好照片无缘。我的照片几乎每张都差一点,我这辈子就是为了这一点点。
生活之广,历史之厚,一个瞬间只是一个碎片,我力求给变化的历程留下一些痕迹。摄影早已不是一种仪式,我比任何时候都渴望按动快门,日子的节奏有如呼吸一样,呼是抒发,吸是充实,偶然之中包含着积蓄的必然,按下快门就是释放,我想说的也都在这些照片里了。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