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夜经济 打造城市新名片

2019年01月24日 10:22   来源:人民日报   石羚 刘冬梅

  石羚:在古代,随着商业与城市的发展,夜间经营的市场悄然出现。从“夜市桥边火”到“千灯夜市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非古人生活的唯一选择。从农业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夜晚的休闲娱乐愈发成为常态化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在城市,有统计表明,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夜经济”也因此成为一个热词。不久前,天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打造“夜津城”,相信和这一背景不无关系。

  刘冬梅:夜经济产生的基础是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而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夜经济过去通常被看作衡量城市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今,现代人越来越认识到,夜经济更反映着城市的繁荣程度、文化积淀与心理追求。某种意义上,它是城市活力与吸引力的晴雨表。在“人流、物流、资金流”这组表述经济发展的词语中,人流即人气,人流大、人气旺,创造力和竞争力就强。一座城市的马路如果晚上八九点钟就“人烟稀少”,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损失,也是精神层面的损失。

  石羚:无论是体现海河景观的示范街区,还是以美食街为载体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夜津城”的打造都着眼于实体消费。问题在于,“双11”坐在家里刷货,网络综艺等线上娱乐的发展,给线下消费、线下娱乐带来了巨大挑战;而实体娱乐方式固化,实体消费模式老化,人才缺乏、成本高昂、资本不青睐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所以,如何才能打造好有竞争力的夜经济?

  刘冬梅:激活需求侧需在供给侧做功课,推动第三产业升级,恰恰是夜经济的重要功能。偏重偏旧的产业结构是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而夜经济的主体是服务业,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元的夜经济发展格局的过程,既是提升城市开放度、活跃度的过程,也必然是做大做强服务产业的过程。这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激发新动能意义非凡,更是扩大夜间消费的必由之路。

  找准优势项目,吸引大众参与,是繁荣夜经济的重要前提。打造“夜津城”,从夜游海河、夜赏津曲、夜品津味、夜购津货等领域入手,瞄准“到现场”“可触摸”“有深度”,打出了实体消费的组合牌,绝非网络所能替代。体验,正是实体消费的优势所在。

  石羚:有人说:白天经济靠生产,夜晚经济靠消费。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也表明,现代大都市的特征之一就是城市功能由生产向消费转变。如何挖掘新兴消费形式,如何提升消费品质、让夜经济既火爆又健康,是治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刘冬梅:传统认知上的夜经济,更多是吃饭经济、购物经济;在文化娱乐方面,也多限于影城、KTV。有朋友说,“24小时书店可以有”!这种愿望,代表了人们对夜经济的更高期待。

  事实上,夜经济街区不单要有24小时书店,还应该让体育馆、大剧院等文体场所唱“主角”。天津正在打造的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其中一种类型就是文体消费型。当图书馆、博物馆启动夜间模式,戏曲、曲艺等地域“好声音”唱响夜空,文化“潜力股”就将成为经济的“热门股”。夜经济离不开夜文化,经过文化这支色彩瑰丽的画笔点染,城市的夜经济名片会更有意蕴。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