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及周边为何出现中至重度污染?专家解读

2019年02月25日 15: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4日电 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区域自2月18日开始的中至重度污染过程,今日,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刊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席科学家李健军解读文章称,“节后复工、燃放烟花爆竹、高湿大雾”三碰头,是形成本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的根本原因。

  根据生态环境部和中国气象局等相关部门提前发布的预报结果,京津冀及周边区域自2月18日起会发生一次区域性中至重度污染过程,部分城市达到严重污染级别。最新监测实况表明,区域污染过程的发生发展基本同预期一致,包括京津冀中南部、山东大部、河南大部、山西及汾渭平原个别城市均出现了重度污染过程,其中太行山沿山及河南部分地区达到了严重污染级别。

  截止至23日18时,京津冀及周边区域PM2.5日均值最大为460毫克/立方米(20日,濮阳),城市PM2.5小时值最大为756毫克/立方米(20日1时,邯郸)。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达到重度污染级别持续时间为15个小时,22日0时达到峰值浓度232毫克/立方米,随后有所改善,处于轻度至中度污染,23日18时起北京PM2.5小时浓度再次达到重度污染。

  本次污染过程虽未结束,但生成和发展过程已过半,现对其主要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受节后复工影响,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上升

  本次污染过程发生在元宵节后,受节后返程运输、工地、企业大面积复工复产影响,扬尘污染、工业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以及中重型货运柴油车等排放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以“2+26”城市重点在线监测污染源为例,如图1所示,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以及烟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自春节以来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并于本次污染过程起始时间起,接近这一时期内最强排放水平,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整个区域内各类企业复工复产的在污染源排放量上的相关影响。

  元宵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本次污染有较大贡献

  本次区域污染过程持续时段,恰好覆盖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2019年2月19日(元宵节)夜间,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全国大部地区PM2.5浓度飙升,空气质量迅速恶化,达到重度及严重污染级别的城市数量快速上升,如图2所示。

  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19日夜间18时起,重度污染城市数量迅速攀升,至23时污染城市数量达到峰值(73个)。20日,重度及以上污染城市数量增加至44个,其中7个城市为严重污染。随后重度污染稍有减缓,21日重度污染城市数量为29个,严重污染城市6个。22日重度污染城市数量为20个,严重污染城市5个。23日18时,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北京、保定、焦作、廊坊、新乡及郑州等6个城市城市小时AQI为重度污染。

  源解析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过程PM2.5组分中硝酸根、硫酸根、铵根、氯离子浓度占比最大,钾离子、镁离子占比和浓度较往常明显增加,重污染时段特别是“爆表”时段,钾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铵根离子更是上升明显,显示出燃放烟花爆竹的特征。

  区域相对湿度高,气象条件较差

  近期,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大气垂直和水平扩散条件不利,且相对湿度较大。自2月19日起,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大部及汾渭平原地区早8时相对湿度达到并超过90%,京津冀北部及山西大部地区相对湿度达到并超过80%。受此高相对湿度影响,区域大雾天气现象频发。

  本次污染过程中,节后复工和烟花爆竹燃放产生的大量气态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下无法有效扩散。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物在偏南风作用下,逐步向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处汇聚,且区域高湿度的不利气象条件为气态污染物向颗粒态污染物转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使得污染过程进一步加剧。可见,“节后复工、燃放烟花爆竹、高湿大雾”三碰头,是形成本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