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搬到上海自贸试验区没多久,怡和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成为中国首批放开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公司之一,广阔的市场空间瞬间被打开。“我们看中的正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持续提升的改革开放力度。”怡和公司总经理戎红钢展望企业未来发展,难掩兴奋之情:要在全新的市场里大展拳脚。
与怡和的收获同步,越来越多市场主体感受到了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所积蓄的优势。对标国际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一年来,上海以深化推进“三区一堡”建设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全力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3.0版方案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目前,该方案明确的98项重点改革任务中,96项已完成,各项改革探索成效显著。
和世界共舞,持续提升开放度
与世界共舞,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与生俱来的使命。从这里诞生的一纸“负面清单”迈出了与国际通行投资规则接轨的重要一步。自此,这片热土的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自贸试验区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累计落地企业超过2800家,其中,在38个开放领域实现全国首创项目落地;特斯拉新能源整车项目、穆迪(中国)有限公司等项目的落地,实现新能源汽车、信用评级等领域对外资开放“零”的突破。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可以说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块“金字招牌”。仅去年,扩大银行业、证券业、金融市场等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25条意见出台;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2.55万亿元,占全市的35.3%。
如今,上海自贸试验区开放度已赢得国际机构、跨国公司的认可。2018版负面清单实施以来,这里共新设外资项目601个,吸引合同外资42.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4.9亿美元,分别占浦东新区的72.5%、70%、76.9%,占上海全市的20%、19%、34.4%。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跨境贸易得分从上一年的69.91提高到82.59,排名从上一年的第97位跃升至第65位。这份报告专门向全球推荐中国的一项改革举措,就是来自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这项制度创新为何能赢得世界银行的“点赞”?平均每天处理2000多万张单证,平台用户超过6000家,累计服务企业达27万家——该系统目前已是全球处理单证量最大的平台,而更为关键的则是其背后的改革含金量:让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实现互联、共享乃至互认,为企业压缩跨境贸易的时间和成本。
与时间赛跑,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成效非常直观:企业登记环节审批速度大幅提升60%以上,新设企业实现2天设立、4天开业;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实现带设计方案出让24个自然日办结,不带设计方案出让80个自然日办结;不动产登记从20多天缩减到5个自然日,率先跑出“自贸区速度”。
源自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正不断释放出联动效应,带动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主攻科技创新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片区,跨境研发便利化成了一大亮点。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实现“关检一体化”,整体通关时间从原先的2-3天缩短为6-10小时。
与此同时,聚焦国际化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形成,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启动运行,服务范围拓展到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大数据等八个领域,发明专利授权数近4000个。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版权服务中心启动试运营,实现一般作品版权登记周期由30天缩短到10天,软件著作权登记由90天缩短到20天。
向纵深迈进,增强改革协同度
刚刚递交资料,不到两周时间就已对外公示——在浦东张江,设立一家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高效率,让杉杉医疗董事长沈波赞叹不已:以往申请开办一家医院,审批至少要花3个月,现在不到1个月就能搞定,“这要归功于‘证照分离’改革。”
针对市场主体开业前需要办理的各类许可证,浦东新区率先在全国试点“证照分离”改革,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施告知承诺等方式,有效降低企业创新创业门槛。杉杉医疗享受到的办事便利正是这项改革取得的最新突破:医疗机构“照后减证”,把原先的设置批准、执业登记两步审批流程改为一步,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限。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更大力度改革攻坚、谋划向纵深迈进的一大重点。目前,“证照分离”改革已形成完整体系,在全面实施国务院部署的第一批116项改革事项基础上,全面完成第二批47项改革任务,自主推进35项改革任务,并出台行政审批告知承诺管理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自贸改革与全上海、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度”也在不断增强:不仅已有146项“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市推广,还主动对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经济带12个海关所有通关作业现场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已覆盖长江沿线13个主要港口,离境港扩大到外高桥港区和洋山保税港区,带动洋山港水水中转比例达到近50%。
作者:本报记者 唐玮婕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