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息县发现大量阴沉木 被称为植物界的“木乃伊”

2019年04月22日 11:18   来源:大河报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刘瑞朝文河南省林业局柴明清供图

  木乃伊都见过,植物界的木乃伊见过没有?息县境内的淮河与其支流竹竿河,还处于汛前的枯水期,降落的水位和潺湲的春水,将五六千年甚至上万年前掩埋于地下的树木冲刷了出来。4月15日~16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息县,近距离接触这些被称为“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的“阴沉木”。

  谷雨前夕,息县竹竿河内,春水潺潺,波光粼粼。竹竿河从桐柏山发源,一路蜿蜒北上,最终汇入淮河干流。

  两河交叉口附近,息县八里岔乡景美店村范围内,竹竿河河道开阔,流速放缓。

  “看到了没?那沙地里躺着的,那河水里露着的,黑色的,就是‘阴沉木’。”作为此次采访的义务向导,息县文物局业余文物保护员赵旭升率先发现了大批量的“阴沉木”。

  “阴沉木”形态不一,有的只是一截树干,有的是一半树干在外,一半树干在沙滩下,还有的大部分都埋在水面之下,有的则偃卧在流水之中。“阴沉木”的表皮多已剥落、破碎,但质感很硬,体量也很重。

  记者放眼望去,短短几百米距离内,所能见到的“阴沉木”就有数十株之多。

  【成因】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沉埋,被称为植物界的“木乃伊”

  不要小瞧了这些其貌不扬的树干,它们的历史都是按照五千年的跨度来计算的。“阴沉木”,又被叫作乌木,息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说,淮河和竹竿河沿线所发现的“阴沉木”,很多都是在五六千年以上的。

  上游突发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导致远古时期息县境内的乡土树种被掩埋在古河床、泥沙之下。经过激流冲刷,泥石碾压,它们形态各异。

  经过和当地附近居民沟通,记者又了解到“阴沉木”的又一个称呼——水炭。水炭是根据其用处来命名的,被打捞上来的“阴沉木”,用来做柴火,烧起来的火势很大,烧得又久,还会散发出一种香气,成为当地一些村民天然的炭火来源。

  【推测】大部分都是亚热带树种,几千年前息县气候如今日华南

  那么,这些“阴沉木”,都是些什么树种呢?

  当地林业部门和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说,目前还没有对发现的“阴沉木”做专门的研究和检测,所以究竟是什么树种还没有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是亚热带树种。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息县境内有大量相关的佐证。在息县森林公园的陈列室内,横陈着两艘从淮河岸边打捞上来的独木舟。其中二号独木舟通长13.70米,根据碳十四检测,距离现在已有约3800年的历史。它是近几年在息县淮河及支流流域发现的船体最长、年代最久远的独木舟。

  息县史志办相关人士说,从2009年以来,息县淮河流域已发现了6艘商代独木舟。这些独木舟有的是用母生树做的,有的是用樟树做的。而母生树和樟树,目前都是亚热带的树种。由此可见,在商代乃至商代以前,息县境内是亚热带气候。

  【呼吁】建议成立珍贵乌木展览馆

  记者了解到,息县境内发现“阴沉木”,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情。前些年淮河沿岸的采砂作业导致河床的下降,被掩埋的“阴沉木”随之也显露了出来。这两年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违法采砂的控制,被挖出的“阴沉木”少了,但还是会有不少“阴沉木”被自然冲刷出水面。和比较明确的历史遗存比起来,大量发现的“阴沉木”,在界定上较为尴尬。究竟是林业资源,还是文物资源,又该如何妥善利用,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法。

  目前息县境内所发现的“阴沉木”,除了当地政府部门找地方暂时存放外,有的则被附近群众当成了劈柴。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年来,有收藏爱好者开始对“阴沉木”进行收藏加工,做成工艺品雕像、手串、挂件、家具等。

  业内人士分析说,“阴沉木”的历史一般都在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对于远古时期的气候和地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所以提高对它们的保护意识便迫在眉睫了。

  有热心民众呼吁有关职能部门加大对“阴沉木”的监管力度,守护住这些植物化石,建议建立珍贵乌木展览馆。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