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钧
今年1~4月,国产品牌乘用车销量大幅滑坡高达22.3%,市场份额较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预计第二季度很有可能跌破市场份额40%的预警线,进入新一轮洗牌期,低谷中的国产品牌车路在何方?
政策红利消退
从2014年开始,国产品牌车市场份额从38%上升至2017年的44%。然而从2018年起,这一趋势戛然而止,开始下挫,今年以来更是堕落谷底。
仔细回想,2017年10月,国家正式公布小排量的购置税减免政策全面到期,或许是中国品牌下滑的一个原因。在2014年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实施前,绝大多数合资品牌基本上都采用1.8L、2.0L、2.4L等大排量发动机,小排量发动机并不流行。随着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正式实施,国产品牌随之大量搭载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车型出现,而且绝大多数是SUV车型,国产品牌也从此开始强势崛起。如今政策到期,中国品牌就下滑这显然不是巧合。
在刺激政策期间,中国品牌份额都出现明显上升,上升幅度均接近5个百分点;而合资品牌在两次政策期间份额均出现了下跌,显然刺激政策对国产品牌的红利效应更为显著。其原因,一是国产品牌1.6L排量以下的车型占比较高,与刺激政策更贴合;二是购置税减半政策,更符合首次购车且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偏好。然而,政策红利消退成为国产品牌市占率减少的重要推手。
SUV热退潮
从车型上看,2014年至2017年,国产品牌之所以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抓住了SUV细分市场的超级红利。2012~2017年,SUV销量的年均复合增速高达41%,市场比重从17%增长至43%。而在这波SUV红利期中,国产品牌显然是最大赢家,但是到了2018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国产品牌SUV同比下降6.7%,究其原因则可以总结出不少,比如SUV的两大重点市场都出现负面影响:农村市场的汽车消费普及期已接近尾声,中西部地区房地产火爆对汽车消费的挤压。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消费升级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合资品牌的主动战略调整。国产品牌主打小型、紧凑、低价的SUV市场,而在当前汽车消费升级阶段,国产品牌的传统强势产品开始与新的消费升级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合资品牌不断加强SUV的全产品线布局,开始弥补小型、紧凑型SUV的市场空白。一系列变化加上退潮的车市,让国产品牌SUV跌回地面。
遭遇品质瓶颈
近几年来,国产品牌之所以能在市场份额上不断扩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产品力的持续提升,特别是在以前被人诟病较多的产品质量问题方面大大改善。然而,在2018年,国产汽车品牌不断缩小与合资品牌质量差距的进程也同样遭遇逆转。市场研究公司J.D.Power发布的《2018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报告显示:“经过持续多年的提升之后,中国汽车行业整体新车质量在2018年略有下降,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的质量差距也在连续七年缩小之后首次扩大。”根据该报告的数据显示,2007年~2015年是中国品牌质量快速提升期,与豪华品牌、合资品牌的差距迅速缩小。但过去三年这种差距没有进一步缩小,原因在于当中国品牌质量提升到一定阶段之后,遭遇品质瓶颈期,进一步缩小差距的困难加大。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国产品牌以价换量的策略已不再适用于市场。
颓势逆转可期
放眼未来,国产品牌应当如何逆转当前颓势,重新开启一轮增长周期呢?
一是及时调整产品战略,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最近几年,国产品牌在产品战略布局上,资源严重堆积在SUV和低端MPV市场,轿车及其他细分市场则鲜有投入。而当前市场出现诸多结构性变化,尤其是轿车市场回暖,中国品牌应及时调头上攻,可望在轿车细分市场创造一波新的红利期。
二是SUV市场虽然接近饱和,但在高端化方面依然存在机会,豪华和个性化SUV将成为新兴增长点。应推出新一代拳头产品,迎合消费者对于中大型和中高端SUV的需求。
三是中高端MPV具有长期增长趋势,国产品牌可以凭借在低端市场的优势,加快对中高端家用和商务MPV市场的布局,从目前消费升级与二胎放开政策的趋势看,中端家用MPV可能成为继轿车、SUV之后,中国汽车消费第三个需求爆发点。
另外,当前汽车“新四化”发展趋势已成为行业共识,国产品牌将有机会获取一波新的战略机遇期。“新四化”中的智能化、网联化已成为国产品牌对抗合资品牌的杀手锏,而“新四化”中的“电动化”和“共享化”也有望成为中国品牌扩张市场的新阵地。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