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偏紧才是主因 多措并举能稳市场
猪肉价格上涨与经贸摩擦无关
●猪肉供应以国内生产为主,从美国进口的猪肉影响微乎其微
●当前非洲猪瘟防控整体良好,全国猪肉市场总体稳定
●生猪生产将逐步恢复
商务部数据显示:8月19日至25日,猪肉批发价格为每公斤31.77元,涨幅为8.8%。当前猪肉价格为何上涨?未来价格走势如何?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
有人担心,猪肉价格上涨,是不是受中美经贸摩擦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从美国进口的猪肉,对我国猪肉市场供应影响微乎其微。当前猪肉价格上涨与中美经贸摩擦无关。”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信息处处长辛国昌说。从总量上看,10年来,我国猪肉进口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主要起到供需余缺调节作用,进口猪肉占国内猪肉产量的比重不超过3%,猪肉供应以国内生产为主。
从进口区域看,主要进口来源国较多,包括德国、西班牙、加拿大、巴西、美国、丹麦等。数据显示,2016—2018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猪肉分别为21.55万吨、16.57万吨和8.57万吨,分别占国内猪肉产量的0.4%、0.3%和0.16%。
“当前猪肉价格上涨,是受国内市场供给偏紧影响。”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介绍: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此外,就市场预期而言,因担心疫情,养殖主体心里没有底,不敢贸然增加生猪存栏数量。
据悉,按照生猪生产规律,从母猪怀孕、仔猪出生,到育肥猪出栏需约10个月。从去年8月初开始,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据农业农村部监测的400个县能繁母猪存栏数据显示:从去年10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同比降幅达到5.9%,超过5%的预警线。随后降幅逐月扩大,今年6月份同比降幅达26.7%。
“这意味着,今年六七月份开始,生猪供应减少问题显现。”辛国昌说,“尽管猪肉供需关系趋紧,但由于禽肉、鸡蛋、牛奶等畜禽产品产量增加,消费结构调整加快,加之进口猪肉及其制品数量也有所增长,肉类市场供给总体有保障。”
当前非洲猪瘟疫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疫情发生势头明显减缓。截至目前,已及时处置非洲猪瘟疫情153起,扑杀生猪119万头。除4月份外,其他月度新发疫情均保持在个位数。截至8月28日,8月份新发疫情3起。除云南、四川、湖北外,目前其他省份的疫区已全部按规定解除封锁,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逐步恢复,猪肉市场总体稳定。
“为了有效控制疫情发展,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各部门全面落实防控措施,果断处置突发疫情,全链条风险得到有效管控。”辛国昌说,畜禽产品的生产、运输、屠宰、加工到最后的消费,各环节都有针对性的防控和监管措施。
压实政府防控责任,不留监管空白。各地坚持监测排查和日报告制度,全面禁止直接使用餐厨废弃物喂猪,强化调运监管,实行生猪运输车辆备案,严格车辆清洗消毒,落实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制度。截至7月初,共向生猪屠宰企业派出官方兽医32931人,全国在产的6625家屠宰企业全部实现非洲猪瘟自检。
“考虑到猪瘟疫情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市场供需存在一定缺口。”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道。
按照国务院部署,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出台多项有效举措,在继续加强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同时,在增加供给上下功夫,稳定猪价。
在生产环节,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辛国昌说,切实落实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对调出大县的规模猪场开展临时性生产救助,加快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发放进度,尽快将补助资金兑现到养殖场(户)。针对养殖企业的资金难题,加强信贷担保支持,落实种猪场和大型规模养殖场贷款贴息政策。
“更重要的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提升养殖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抵御风险能力。”辛国昌说。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创建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稳步扩大规模,实现产业向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的方向发展。
在流通环节,优化区域调配。“盘活存量,要在区域调运上做文章。”李国祥介绍:主销区可主动对接主产区,建立稳定产销链条;鼓励相关主体,完善冷链体系建设。
“也可充分发挥消费替代效应,通过调整消费结构,增加禽肉、鸡蛋、牛奶等畜禽产品的消费。”唐建伟说。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猪肉替代品生产增势明显。据监测,上半年鸡肉产量增长13.5%,水禽增加更快,牛羊肉生产周期长,但也有所增加。
辛国昌介绍:各地稳定生猪生产,做好各类畜产品供给,多渠道满足消费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和生产扶持,预计明年生猪生产将逐步恢复,生猪价格将逐步回落。
王 浩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