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东北振兴】林都伊春 天氧伊春——伊春实现华丽转身

2019年09月24日 11:11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全先军 胡英男

  22日,“新时代东北振兴·龙江网络行”主题活动伊春站媒体见面会在林都宾馆举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伊春林区与祖国同行,一代代开发建设者接续奋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业发展轨迹。

  9月22日,由中央网信办传播局主办,黑龙江省委网信办承办的“新时代东北振兴·龙江网络行”主题活动走进伊春,23家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的记者们深入实地采访,切实感受伊春在生态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喜人成果,感受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魅力,感受“森林里的家”的温馨与美丽。

  伊春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纵贯全境,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伊春作为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有三个“之最”。第一个是开发建设“最早”。1948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和林业三师7000多名官兵挺进小兴安岭,拉开了伊春林区开发建设序幕,成为共和国森林工业的摇篮。第二个是森林面积“最大”。伊春行政区划面积3.3万平方公里,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公顷,坐落着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红松原始林群落。第三个是生态环境“最好”。伊春森林覆被率高达84.7%,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高达2万个以上。所以,伊春一直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天然氧吧”的美誉。

  养顺农家院。

   70年来,伊春实现了从“国家重要木材生产基地”向“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的历史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伊春林区与祖国同行,一代代开发建设者接续奋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业发展轨迹。“林业老英雄”马永顺从“多砍树”到“多栽树”的一生,就是伊春林区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的壮美诗篇《林区三唱》,就创作于伊春。经过不懈的奋斗,伊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2年至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6亿元增加到274.2亿元,增长172倍,地方财政收入从22万元增加到19.4亿元,增长8826倍。1985年至2018年,市本级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50元增加到25191元,增长33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0元增加到15017元,增长46倍。

  我国“一五”计划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两个林产工业项目布局在伊春。“新中国十大建筑”都使用有伊春的木材。新中国第一个国有森工局和林业实验局、第一次弯把锯伐树和拖拉机集材、第一张硬质纤维板都在伊春诞生。伊春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7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的五分之一,累计上缴利税、育林基金等近300亿元。2000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2011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实施,伊春林区停止了森林主伐,2013年,率先在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2018年,全市活立木总蓄积达到3.48亿立方米,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居全省之首,筑牢了祖国北方乃至东北亚的天然生态屏障。

  五营汽车营地太空舱住宿区。

  70年来,伊春实现了从“独木支撑”向多元发展的重大转型

  开发建设时期,伊春林区“一木独大”,走的是单一消耗资源的木材生产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后,开始了艰辛的转型探索。2005年,伊春被确定为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全面停伐后,经济转型加快推进。全市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1952年,三次产业比重为73︰10︰17,仅木材采运业就占GDP的69.2%。到2018年,三次产业比重为37.9︰21.6︰40.5,林业增加值仅占GDP的6.1%。

  伊春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旅游强市”发展定位,把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作为伊春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业,突出全域,拓展全季,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林都北药、森林康养、健康养老、会展赛事、电商物流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下一步,伊春将进一步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思路,深入实施旅游强市三年行动,持续释放旅发大会效应,加快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旅游产品转型、旅游服务转优、景区管理体制转轨,着力打造一批新业态旅游项目、壮大一批引领型旅游企业、开发一批融合性旅游产品,培养一批专业化旅游人才,打造旅游4.0版,全面提升全方位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努力把伊春建成黑龙江全域旅游示范市、国家级森林旅游度假区、国际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

  汤旺河“林居”民宿。

   70年来,伊春实现了从落后闭塞地区向生态宜居城市的华丽转身

  开发建设初期,受“先生产、后生活”影响,伊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今天,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场、高速以及一批旅游公路、通村公路建成,加快筹建高铁,构建了立体化交通网。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7874万美元,比1991年增长了19.7倍。“三供三治”全面提速,地下管网提档升级,林都体育场、汇源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建筑落成投用,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撤并55个林场(所),搬迁居民3.5万人。林业棚户区改造惠及群众75万人,人均居住面积由比1978年翻了近14倍。伊春荣获全国文明城、国家卫生城、国家平安城等称号。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