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乡村:特色产业端出“小康饭”

2020年07月21日 14: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减贫故事)四川乡村:特色产业端出“小康饭”

  作者 岳依桐

  “人家曾经说万寿村‘留不住女儿,娶不到媳妇’,现在我们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四川省巴中市万寿村村支书马光文难掩自豪地说,村人均年收入已从2014年的4100元(人民币,下同)增长至2019年的14828元,“现在家家都是万元户,还有几户人家年收入突破100万元。”

  过去的万寿村都是土路,雨天泥泞,村民基本出不了门,买卖东西都不方便。如今,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独具川东北民居特色的民宿错落有致,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观光步道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这一切始于2015年,万寿村借助自然资源和特色长寿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热点旅游村的蝶变。

  夏日骄阳下,村民龚仲金在自家经营的乡村游乐园里忙来忙去,顾不上擦拭额间的汗珠。他说,“蹦床、小火车、充气城堡都很受游客喜欢,自5月恢复营业以来,我已经赚了约22000元。”

  “2019年村里共迎来游客5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0万元。”马光文说,游客们还将草莓、葡萄等水果采购一空,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类似万寿村依托特色产业发展的故事,正发生在中国各地乡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油料”,让越来越多乡村驶入奔小康的“快车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因地制宜。在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中国泡菜之乡”成为又一张特色名片,其泡菜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泡菜销售收入达200.8亿元。这一产业直接为20多万农户创造了致富机遇。

  “泡菜产业发展得越好,村民就越高兴。”东坡区大定桥村村支书何晓英说,村里与泡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为企业提供5000余吨泡菜原料,青菜、萝卜等蔬菜还未成熟便被预订一空,根本不愁销路。该村每年仅泡菜产业一项便可创收近3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持续走高。

  果肉红嫩、汁多味浓的龙安柚,是广安市广安区的地方名品。近年来,广安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随着龙安柚名气越来越大,其价格水涨船高。

  在群策村龙安柚母本园,500余亩葱郁的柚树已挂满青柚。“柚三代”唐华正拿着剪刀为果树疏果。家里种植的300多棵柚树,成为一家人的“致富果”。2011年他家卖柚子的收入只有七八万元,2019年已增至30万元。“现在吃得好穿得好,农闲时就到处旅游,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小康生活。”唐华笑道。

  在遂宁市大英县,金山村的乌骨鸡也卖到了中国各地。在全脱产、专职专业的“职业村支书”彭俊松的带领下,该村发展了沃柑—乌骨鸡循环种养殖、中药材种植、鱼蛙共养等特色产业,并通过打造村级品牌电商平台拓展销路。

  “想要让村民长期吃‘小康饭’,特色产业是‘法宝’。”彭俊松说。(完)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